【本報訊】科技大學10名學生疑於上周六在彩虹邨一家大牌檔消夜過後陸續出現肚瀉、肚痛、嘔吐及發燒等病徵。衞生署昨日對該宗懷疑食物中毒事件展開調查,初步認為事件或與細菌所引致的食物中毒有關,該署昨已派員取走現場的食物及環境樣本作進一步化驗。
9男1女年齡介乎18至20歲的科大學生,上周末凌晨時分在彩虹邨冬菇亭一家名為「香園」的潮州大牌檔吃過炒蜆、炒蟶子、煎蠔仔餅、滷水鵝、豬紅等食物後感到不適,各人病徵輕微,全部前往將軍澳醫院急症室求診,毋須入院留醫。
海產未全熟易中招
本港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勞永樂昨表示,事件最大「疑兇」是副溶血性弧菌,夏天在熱帶及亞熱帶水域特別多,而蜆、蟶子和蠔仔等雙貝類海產屬過濾性進食生物,即吸水後將裏面充滿副溶血性弧菌的蜉蝣生物吃下,令該菌充斥雙貝類海產腸道。問題是港人愛吃不全熟的蠔子、蜆等,加上整隻一起吃,往往容易「中招」。
他又稱,由於美國今年夏天發生特別多類似中毒個案,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上周已發出指引,建議夏季一定不能生吃雙貝類海產,烹調時要煮到「開口」後,繼續煮3至9分鐘才可食用,建議港人可以此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