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世界:把握搶救黎巴嫩的時機

美國與世界:把握搶救黎巴嫩的時機

柯翰默CharlesKrauthammer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

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案的迷人之處都在它的前言,決議文開頭無可避免要「回顧」之前所有關於同一主題但被置之不理的決議案。新出爐的一七○一號決議案也是如此:將黎巴嫩南部交給黎國政府管理前,列出了過去二十八年來,針對同一訴求所定出的七次安理會決議案。聯合國要我們相信,這次它是認真的。然而,把這次執行任務的責任交付給秘書處──這個並非以公正、稱職和中立著稱的機構,卻洩露了這次決議案某種程度的不認真。
的確,如果以色列在軍事上達成戰略目標,現在就不需要任何決議案。以色列其實可以單方面掃除黎南障礙,並全面掌控該區。

等待時機發動戰爭

但這沒有發生。第一次以色列與真主黨的戰爭,以平手收場,這一類戰鬥,平手對恐怖分子有利。不過,毫無疑問,如果以色列獲得許可,繼續其在停火前兩天所展開的擴大攻擊行動,以色列最後一定會摧毀黎南的真主黨,但如此一來,以色列、黎巴嫩和以色列的支持者──美國,都要付出極大代價,這就是戰爭喊停的原因。
停火後,美國還負有某些責任。美國國務卿賴斯保證這項決議案絕不會形同具文,它的力量來自聯合國憲章第七章(即合法的強制執行力),在利塔尼河南岸一定會設置緩衝區,也一定會有經完整規劃而形成的強大國際部隊來執行。
但是才不過幾天,這些保證就已動搖。真主黨已表明不會解除武裝,貝魯特的辛尼奧拉政府已默許「不問不談」的協議,讓真主黨保有它在黎南的所有設施──地下碉堡、武器和游擊隊,只象徵性地要求真主黨不要大剌剌地展示這些設施。別太招搖,但一切都維持現狀,以待適當時機再發動戰爭。

真主黨再主宰黎國

這種安排是為了要能回到過去,而這正是美國所不允許的,因為那代表中東民主與現代化的大災難。
我們正面臨對美國基本立場的全面否定,這個代價很高。而以色列的損失卻沒那麼大,它最終會自己想辦法。在現在看來已無可避免的第二輪戰事爆發前,以色列就會讓在戰爭中猶豫不決的奧爾默特內閣下台,選出新領導人、訂出新戰術,並採用新裝備(例如,給暴露在先進伊朗反坦克武器下的戰車,裝上昂貴的新鋼板)。
而從美國的觀點來看,情況最危急的是黎巴嫩。黎巴嫩是在出兵伊拉克的極大風險下,所發動的民主化運動中,最令人振奮的成就。貝魯特之春──結束敍利亞統治,並選出親西方政府,是布殊主義的最佳表現(還有激起黎巴嫩民主運動的第一次伊拉克選舉)。
敍利亞、伊朗和真主黨一直努力不懈要推翻這項偉大成就。真主黨巧妙地滲入政府內閣,對敍利亞暗殺前總理哈里里的調查也一直拖延毫無進展。而現在,在自覺對以色列戰事勝利的心理下,真主黨可能很快就會成為黎巴嫩全國的主導勢力。在南部的黎巴嫩部隊,會聽命於真主黨。真主黨已不僅是回復「國中國」的狀態,而是在辛尼奧拉政府的掩護下,主宰這個國家。

盡快派出國際部隊

這就是為甚麼確保強大的國際部隊嚴格執行真主黨解除武裝,以降低其威望是多麼關鍵的任務。儘管真主黨自吹自擂,它其實遭遇軍事上極大的挫敗,游擊隊、軍備和各項設施都損失慘重。現在是它最脆弱的時刻,而這時機稍縱即逝,補給與重建工作已經展開。
現在不是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在被問到組成國際部隊的問題時說,「這其實是秘書處的責任」的時候。也許官方說法是如此,但如果我們不在幕後積極地展開行動,確保這個完全不適任的機構,可以快速派出帶着正確裝備、得以執行正確任務的部隊,我們就要失去這個時機,同時也會失去黎巴嫩。
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