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 - 邁克

十八年 - 邁克

八八年八月在慕尼黑電影節看到《我們消失吧》,將我對戚比卡的初戀推到白熱化。潮流攝影師BruceWeber撈過界拍紀錄片,選中夕陽無限好的爵士金童子為主角,當然不排除因為喜歡超凡入聖的音樂,但以他老先生專門捕捉美男的前科,肯定不會沒有慕色的成份。儘管那是凋零落索的色,我可以想像他的執迷:只要曾經被如日中天的亮光照射過,一世都要戴墨鏡,脆弱的肉身會枯萎,情人眼裏的西施不會老。
事實上,比卡過世後正式煉就icon不壞之身,起碼有一半要歸功韋柏的調整焦點,讓一個五十年代大紅大紫的音樂人,在世紀末染上摩登色彩。青春便服連鎖店Gap以他的照片作宣傳海報,全盤把他占士甸化,等於建立了一座無懼風吹雨打的紀念碑,美好日子摸不到的反叛,較身邊尚在成長的憤怒青年多出幾分仙氣,崇拜起來特別心安理得。

像我一般,眼睛享用過可餐秀色之後耳朵尋覓甘露的飢民可想不少,否則唱片公司不會樂此不疲,專輯印了又印,精選層出不窮。他的小喇叭縱使吹得天花亂墜,最吸引我的仍然是歌喉,可惜錄音室灌錄的實在不多,一張《戚比卡唱》,一張《可堪擁抱的你》,幾乎囊括全部。幸好現場演唱不停出土,有一個時期我凡進唱片舖都找他的珍貴唱段,加插未曝光花紅的正版固然搜集,形態曖昧的「靴腳版」也不拒絕,總之得一首是一首。這種瘋狂終於在找到一張蒐集七段不同時期錄音的《我趣緻的情人》後告終──無以為繼了。幾天前,在奇怪的心情下隨手翻翻,最近出版的新瓶舊酒附送光碟,居然是十八年前令我一見鍾情繼而泥足深陷的《戚的羅曼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