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兵淪為雞肋

中國兵淪為雞肋

足球風格反映民族特色:伊朗人勇悍、南韓人堅毅、日本人好學,中國人呢?隨着經濟發展,中國足球卻變得萎靡不振,讓人不解。
歐洲的中國球員中,只有孫繼海僅保正選地位,其餘都是「雞肋」。李鐵總把傷掛在口邊,但大家都明白實力才是主因;董方卓每年夏天都在發「奧脫福夢」,國內傳媒跟着喊好,但每次都被踢回比乙。
最經典的是老將郝海東,要不是錫菲聯極力開拓中國市場,根本不會讓他加盟;新球季球衣號碼是39號,證明不受重視。郝海東竟選擇留隊,彷彿一天留在英超就仍是球星。
中國球星開始走去邊緣聯賽,譬如澳超──去年的曲聖卿成為球隊首席射手之一,國內傳媒大肆報道。今年連29歲的第一靚仔球星張玉寧也搵澳元,難道是為了學法提高實力?
死要面子、缺乏長遠目標一直是中國的國情,也是中國足球的多年的陋習,若始終揮之不去,要振興足運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