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碟話碟:《狗咬狗》粗疏的暴力美學

有碟話碟:《狗咬狗》粗疏的暴力美學

談到暴力美學,你會想起哪部電影?寇比力克(StanleyKubrick)的《發條橙》(AClockworkOrange),馬田史高西斯(MartinScorsese)的《的士司機》(TaxiDriver),加斯帕(GasparNoe)的《無可挽回》(Irreversible),北野武的《大佬》,波蘭斯基(RomanPolanski)的舊作,還是奧利華史東(OliverStone)與昆頓塔倫天奴(QuentinTarantino)的《天生殺人狂》(NaturalBornKillers)?
談到香港的暴力美學導演,你會想起張徹、吳宇森、林嶺東,抑或《黑社會2以和為貴》中的杜琪峯?甚麼?你首先想到邱禮濤的《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及《依波拉病毒》?這兩部作品變態是夠變態了,但談不上美。
其實暴力美學的定義為何?是從血腥暴力中提煉美感,還是借唯美之名渲染血腥暴力?無論如何,創作應該無疆界,需要限制的,只是觀眾的年齡。然而香港的暴力美學電影,大多只側重動作,很少解剖思想上的狂暴。人家韓國有個朴贊郁,日本有三池崇史、塚本晉也,泰國有Pen-ekRatanaruang,《狗咬狗》的鄭保瑞,能否成為香港暴力Cult片的代表人物?
曾執導《恐怖熱線之大頭怪嬰》、《怪物》等弔詭作品,這次鄭保瑞去得更盡。《狗咬狗》在營造頹廢氣氛上相當成功,選角準確,尤以找來內地演員裴唯瑩飾演智障少女最為眼光獨到,浮腫的臉龐透着秀氣,像淤泥中的一朵白花,惹人憐惜。演出方面,陳冠希表現不俗,但仍不及戲份不多的林雪,一場手語戲盡顯功力,相反久休復出的林嘉華毫不起眼。
電影的上半部精采,其後從警匪片變調為愛情片也是別出心裁,然而劇情從中段發展下來,浮現的犯駁處委實太多。問題出自劇本不夠嚴謹,有些地方,即使以角色思想異常為由,亦說不過去。當中最無中生有的,是一眾探員假設陳冠希定會折返醫務所。顯然,編劇安排陳冠希一去一回,不過為了「畀個位」李璨琛憶述往事,繼而發展為黎耀祥孤軍作戰。企圖以陳冠希回躉船自圓其說,牽強得可以。
縱然細節處理有粗疏之處,敢於開拓新風格絕對值得嘉許,香港電影需要更多脫韁之馬,如鄭保瑞,如彭浩翔。講到粗疏,此片英文名《DogBiteDog》,點解唔係《DogBitesDog》?撰文:阿童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