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捷克布拉格出席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AstronomicalUnion,IAU)會議的天文學家,下周四的表決將改寫常識,因為關於行星的新定義議案一旦獲得通過,太陽系行星就由9顆增至12顆,冥王星(Pluto)雖然可以保住行星資格,但也要「降級」與新加入的行星同稱為「冥王類行星」(Plutons)。
4星列入「冥王類行星」
IAU會議要改寫行星定義,是為了化解冥王星究竟應否從9大行星中除名的長期爭議,因為冥王星比一些新發現的太陽系星體甚至衞星都要小。根據7人組成的仲裁委員會提出的新定義,行星必須是圍繞太陽運轉的球形星體,本身直徑要達800公里或以上,質量最少也要有地球質量的1/12,000。
新定義一旦通過,太陽系將比現時「更擠迫」,9大行星將變成12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8顆行星,將維持「傳統行星」的地位。至於冥王星在新定義之下,雖可保住行星資格,但卻要「降級」,與其他3顆新加入的太陽系行星「賽納斯」(Ceres,又名穀神星)、「查倫」(Charon)和去年發現的「齊娜」(Xena,又名2003UB313),一同稱為「冥王類行星」。
新增的3顆行星中,「查倫」原本是冥王星最大衞星,但因為質量與冥王星接近,而且兩者運行軌道系統的共同重心是在冥王星以外,而不像其他行星和衞星系統般共同重心在行星之內,所以科學家一直將他們視為「雙行星」,新定義亁脆將「查倫」從衞星升格成行星。
逾10顆星體或符新定義
「齊娜」則是去年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家布朗(MichaelBrown)發現,是太陽系已知星體中最遠的一個,與太陽相距145億公里。「齊娜」直徑2,413公里,比冥王星的直徑要長113公里。
另一個可望加入成為太陽系12大行星之一的小行星「賽納斯」,天文學家早在1801年就發現,是第一顆被發現的小行星,直徑有975公里,每4.6個地球年繞太陽公轉一周,原本在19世紀時被列為行星,但之後卻被「降級」。
9大行星擴大至12大行星,還只是太陽系行星數目巨變的開始,因為在IAU的清單之中,至少還有十多顆可能符合行星新定義的星體,有待進一步核實。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