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美國大政府經濟病 香港要引以為鑑 - 李兆富

蘋論:美國大政府經濟病 香港要引以為鑑 - 李兆富

究竟甚麼是格林斯潘有,而伯南克沒有的?答案是︰有紀律的公共理財管理。
聯儲局的工作是透過國庫債券的買賣來調控貨幣及信貸的總額,繼而影響美元對外的購買力以及美國本土的物價水平。不過,聯儲局也有其控制不到的經濟環節,特別是美國政府的公開財政管理。當政府變成了經濟的黑洞,就算聯儲局中的精英對市場脈搏掌握有多準確,仍然改不了大勢的走向。
自格林斯潘在1987年上台後的十八年間,通脹一直沒有明顯上升,其實原因是美國公債自九十年代的每年16%增長率降至最低的2%。事實上,在這種環境下,通脹根本難以失控。不過,自從01年起,美國的公債增長率不斷加速,到了今年初公債增長率已經回復到十年前的水平。
美國經濟學家LaurenceKotlikoff向聯儲局聖路易斯支行提交了一份研究報告,將美國經濟跟通用汽車等資不抵債的企業比較,並指出美國的社會保障援助、公共醫療保險等早已是沉重的負擔,但在小布殊01年上台後擴張性的改革,更令這些破壞性的政策變成未來美國無法承擔的負債。根據Kotlikoff的計算,在這些各種各樣的大政府計劃,美國政府若要維持收支平衡,就抽取高達30%至33%的全國性銷售稅。
小布殊曾經以管理人的身份自居,不過實際上他更像當年科網潮中不計成本的虛擬生意人,再配合上一個毫不負責的國會,過去五年美國的財政管理以任何標準來看都不合格。面對着這種政府開支增長,市場也形成了對通脹的預期,現在就算換了格林斯潘這個有超過十八年經驗的前聯儲局主席,面對着現在美國的經濟也只會束手無策。

美國現在面對的問題,給香港人思考大政府經濟病的上佳機會。雖然在可見未來,香港仍然有可觀的盈餘,不過從種種迹象看來,特區政府的官員已經開始棄守量入為出的原則。官方說法指特區公共開支已經無法再緊縮,而且自回歸以來福利、教育、醫療等開支不斷增加,所以不開徵銷售稅根本無以為繼。
香港人要反問一句,究竟香港的公共教育、醫療及福利在開支不斷增加下是否真的提高了質素?政府官僚在思考問題時,最大的盲點是誤以為只要不斷投入資源,所有問題便自會解決。特區政府在公共財政的根本問題,不是收入不足,而是資源調配和管理失當,所以一方面資源不斷投入,浪費也隨之而來,市民也看不見施政上有甚麼改善。
特區政府是否可以將公共開支維持在香港生產總值20%之下,仍然提供同樣的服務,甚至不斷提高施政的質素?若這個問題放在官僚面前,答案將會是決絕的否定。事實上,科技推陳出新的情況下,市場上產品及服務只會不斷變得廉宜,但質素卻可以不斷上升。為甚麼惟獨是政府提供的服務在比例上會消耗愈來愈多的社會資源?顯然政府官僚一直沒有考慮到時代科技等因素的轉變,才會作出成本不斷上升的假設。
特區政府在這種大前提下向市民索取更多資源,不但是極不負責任,也只會鋪下了美式大政府的伏筆。所以在政府表現出對公帑負責任的能力之前,銷售稅絕對不可以開,就算那暫時擱置的醫療融資也不應該推出。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