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出路六十年代殖民地化 - 陶傑

港台出路六十年代殖民地化 - 陶傑

港台風波,以特府委任一名幹練女政務官空降為副處長,似將告一段落。
新官履新,發表聲明,指「尊重港台團隊使命感和價值觀」,自我把職務界定為「協助」廣播處處長推展工作,並強調「港台享有編輯自主、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原則」,應該「繼續」。「繼續」二字,即「照常營業」,「尊重」二字,即「你們的價值觀是對的」,港台員工對這位女官充滿戒心,看來雙方磨合,人事共創和諧,未至於一般人想像之惡劣。
當然,事情仍有可能「未解決」,曾氏連任之後,或有整治港台的新招出場,皆因為曾某上台之初,親中輿論即多次指出:中方向曾蔭權傳達「三大任務」,即:成立政治部、整治香港電台、整治廉政公署。
特府已強力通過竊聽條例,亦即政治部已經重新成立,整治港台,也已經八八九九。雖然,所謂三大任務,是胡溫本人親自傳達,還是本地親中人士私下胡瘟之言,尚未證實,但「三大任務」之說,來源詭秘,起碼是對曾某的「考牌」之作,港台問題如不完成,則第三目標廉署也難以動手整治。
整治港台,看來是「中間路線」:成立一個以美國籍資深傳媒教父為核心的小組,內有多名民間傳媒自由人士(親中傳媒「高層」,一個也無),邀請了一批國際精英來特區開會,研究「私有化」路向。
結論是港台要繼續「私有化」,即繼續領取公帑,看來或取消一兩個「烽煙」節目,把民怨投訴的黃金內容,讓給商業電台做獨市。港台恢復「小眾」,刪減一兩個頻道,未嘗不可能。

因為中方勢力極為懷念英殖時代的電台和諧局面。例如當年的香港電台,曾夜夜現場轉播來自台灣的「霓霞歌舞團」在灣仔環球戲院登台狀況:座上小貓三四隻,阿婆打瞌睡、老伯掏耳屎,台上的「急智歌王」張帝,與「淚盈歌后」姚蘇蓉在對唱,令全港不想買票入場的觀眾,夜間亦可一飽耳福。
今後港台可能被迫重走這條路,台灣歌藝界亦已衰落,但屯門、觀塘的區議會開會討論通渠、北角糖水道愛國街坊理事會之國慶聚餐遊藝抽獎等,民間充滿「節目資源」,無一不可以直播,有如六十年代《華僑日報》之社團版,西環商舖開張,深水埗名流剪綵,無一不可見報。
今後打鼓嶺太平紳士神功戲開鑼,太平紳士演講全文,亁咳兩聲,以「各位鄉親,各位叔伯父老」開頭,「創建和諧社會、三個代表」告終,黃昏在田野間割禾的村婦四姑、銀娣等婦女,皆人手一部原子粒收音機,喜極大呼:「四姑呀,你個老公把聲上咗收音機喎!」如此則二十四小時,不愁沒有「高質素節目內容」,既可加強小農群眾認同,照顧老人院被遺忘的聽眾,又可以凝聚基層,讓公眾「多啲參與」,亦未嘗不是一條出路。
何況環球戲院執笠多年,北角新光戲院又時時告急,為了保護粵劇文化遺產,港台直播多場,也是應該的。整治港台,全盤「六十年代殖民地化」,此一方向,單憑一名女AO,可能力度未夠,看來非要邀請早已豹隱民間,當年傳曾與荷李活訪港明星阿娃嘉娜有一夜情的香港電台播音名嘴鼻祖,歐陽義德老先生出山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