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市面上提供的按摩服務良莠不齊,要按得安全、按得舒服,消費者必須懂得自保法門。專家教路:孕婦、骨質疏鬆及身體虛弱人士都不適宜接受按摩,按摩時也忌太飽或太餓;不少人以為按摩愈痛愈有效,其實大錯特錯。
按摩大致分為治療及保健兩種,南方人常說的按摩,北方人稱為推拿。港人工作愈來愈繁重,令按摩服務大行其道,僱員再培圳局近年大力拓展有關課程,今年推出培訓名額倍增至3,000個,由此可見按摩服務需求不斷膨脹。
中醫警告勿「lock頸」
本身是中醫推拿師的再培訓局推拿及相關課程顧問小組成員彭偉明提醒消費者,進行治療按摩必須光顧註冊中醫師,即使只進行保健按摩也要找經訓練的按摩師,切勿讓按摩師「lock頸」,因這動作容易令頸椎及頸肌受損。消委會補充眼眶、喉嚨、胸部及腹部都是較脆弱的部位,接受按摩時要特別小心。
不少消費者以為按得愈痛愈有效,要求按摩師用力按,但《選擇》月刊引述專家指這觀念不正確,力度過大易致軟組織例如肌肉瘀傷,也可能扭傷筋骨。
至於哪些人不宜按摩?彭偉明稱,按摩屬被動式肌肉運動,故身體弱虛如剛完成手術的人士絕對不宜按摩。對於長期服用薄血丸醫治心臟病的人,消委會稱不正確的按摩手法可能會導致肌肉或關節出血,誘發中風及心臟病。
刺激體內分泌可減壓
事實上,只要處理得宜,按摩對人體健康並沒有壞處。多個國家曾就按摩療效作研究,其中瑞典科學家證實,輕撫、揉揑等按摩動作能刺激體內分泌催產素(oxytocin),有助減輕壓力及緩解疼痛。美國邁阿密大學研究則指,按摩能導致皮膚溫度與肌電活動上升,有效治療氣喘、風濕性關節炎及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