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恒生指數服務公司終於宣布更改恒生指數成份股。兩隻舊成份股被剔出,包括德昌電機(179)及聯想(992),而新加入的有3隻,包括港交所(388)、富士康(2038)及建設銀行(939)。因為加入的有3隻,使到恒生指數的成份股數目增至34隻,打破了30多年來恒生指數歷來只有33隻成份股的傳統。
上市的重磅股份愈來愈多,除非恒指的成份股數目能夠進一步增加,要成為藍籌公司愈來愈難。德昌電機的市值有195億元,而聯想更有239億元,規模並不算小,但富士康市值有1299億,港交所市值5526億,建設銀行就更達7886億元,這個更改成份股行動就變得非常之合理。指數納入更多這類市值大的股份,股市指數的代表性就愈高。
比較前須先作調整
恒生指數成份股增至34隻,對於部份人來說,會有些不習慣。筆者是其中的一分子,因為在使用指數之時,要講求指數的連貫性,更改成份股數目,會令不同時期的指數比較出現問題。
如果加入多1隻成份股,因新編製方式與以前有點不同,因此不能立刻與1年前的指數比較。較佳的辦法,是先調整過去的指數,重新按新方法的編製基準再計1次,那麼使用起來,就較為準確。問題是,散戶又怎樣可以拿到這些重新編製的數據?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