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出盡 短期見頂<br>港交所只宜中長線<br>

好消息出盡 短期見頂
港交所只宜中長線

港交所(388)在中國因素支持下,長遠來看,前途一片光明,長線投資者可不斷趁低吸納;不過在短期內,港交所利好因素已經盡出,分析員對其股價意見分歧,不過以平均目標價52.4元看,短期內勢已見頂,短炒難有作為,只宜中長線投資。

今年1月初港交所股價為33.95元,5月牛市時曾高見64.6元,上周五收51.9元,增幅比同期恒指更理想。但分析員對港交所評價有天壤之別,3間睇淡減持,大摩更將目標價調低至38.2元,兩間睇好,高盛看升至80元。
今年上半年,港交所的新股集資總額達1122億元,較去年同期高出72%,約470億,創歷史新高,其中主板佔99%,即1116億,餘下為創業板6億元。在上半年成交氣氛熾熱下,每月交投量多於6000億。但6、7月市況出現調整,成交額減少至每日約200億元。羅兵咸永道預計,今年全年新股上市集資額為2500億元。

新股上市有辣有唔辣

事實上,港交所股價表現,主要跟港股表現及成交額同步。港股升,成交額增多,港交所股價也自然水漲船高。但未來幾個月內,港交所將受多方不穩因素困擾,令股價受壓。首先,雖然9及10月,國內招商銀行及工商銀行計劃來港上市,集資額高達1800億元。但根據過往歷史,大型集資後,市場通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蕭條,影響成交額,所以最終是禍是福現階段難以作實。

QDII效應雷聲大雨點小

外圍市況變化,亦可能令港股自年初以來的牛市逆轉。雖然美國聯儲局8月份暫緩加息,令港股上周在消息刺激下飆升幾百點,但若聯儲局下半年對息口走勢把握失準,無論是通脹加劇或經濟轉差,都難免會影響港股走勢。
唯一對港交所利好的消息,是今年外滙管理局已批准的QDII(合格境內投資機構)。事實上,投資者曾一度憧憬會有大量資金因QDII湧入香港,有利港交所。不過,至現時為止,投資額度總計只得88億美元,並准許社保基金境外投資,而且資金也並非必要購買港股。
港交所是香港唯一的股票上市及交易平台,在壟斷保護下,確保了穩定的收入。雖然本港並沒有法例訂明,只可有一間證券交易所,但在可見將來也沒有新挑戰者出現,一直以來增長只是靠股市成交暢旺維持。
而且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少數擁有最多潛力而仍未上市企業的國家。雖然日本、韓國、新加坡交易所也同時在努力向內地優質企業招手到當地上市,但香港作為大陸融資窗口,也憑着跟大陸的關係,港交所應較其他國家的交易所擁有更大優勢爭取國企來港。今年6月中國銀行(3988)在港上市,便集資超過874億港元,估計下半年上市的工行,集資額更會是世上規模最大的上市活動。

來港掛牌融資成本昂貴

此外,港交所較深滬兩地交易所更能吸引國際資金,審批時間較短,手續簡便。但香港上市融資成本昂貴,主板及創業板的上市融資成本,佔融資額分別為15至20%及10至20%,內地主板只佔約5%,新加坡為8至10%,美國紐交所及納斯達克分別為15至25%及15至25%。因此,香港昂貴的上市成本,加上發行價及融資額往往低於內地市場,會削弱內地公司來港上市的意欲。
隨着內地金融市場制度不斷改善,降低上市門檻,跟香港的上市效率距離亦逐漸縮短。若將來全球資金可直接買賣A股,會對港股帶來嚴重打擊。難怪,紅籌之父梁伯韜在早前的泛珠金融論壇上就表示,未來A股會是港股的最大競爭對手。

缺乏競爭下不思進取

港交所最大的弱點,是在獨市生意下因缺乏競爭產生的自我滿足。最明顯的例子是商品期貨及衍生產品在香港發展一直停滯不前。香港有廣東省的工業腹地,商品期貨產品應不乏市場,不過港交所在收入已經因為壟斷有所保障,所以也缺乏了誘因去不斷進步。
事實上,港交所過份地依賴證券及其衍生產品之交易,一旦遇上長期的熊市,港交所將會是市場上受傷害最大的一家上市企業。
蘋果財經資訊研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