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Preiss筆記:經貿趨頻繁絲綢之路重新上位

MichaelPreiss筆記:經貿趨頻繁絲綢之路重新上位

在公元13世紀之前,貫穿亞洲和中東的絲綢之路,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貿易通道,但其後商人把目光轉移至歐洲和美洲,直至700年後的今日,貿易和投資再度在亞洲和中東之間流通。亞洲需要的是資金,而海灣國家不但腰纏萬貫,亦有大量基建需要亞洲公司加以援手,因此,兩地可以互補不足。兩地政府有義務提供一個合適的投資氣候,好讓這條全新絲綢之路得以盡情發揮潛能。

亞洲對中東石油的渴求,完全可以理解,經常受到忽略的,反而是與日俱增的直接投資和組合投資。杜拜酋長阿勒馬克圖姆便在最近一次出訪巴基斯坦進行國事訪問時,宣布了總值達數十億美元的一籃子投資,內容包括基建設施、不動產及其他投資。以沙特王子阿爾瓦利德為首的沙特投資者亦斥資20億美元,購買了中國第二大國有銀行的部份股份。巴林的海灣金融機構(GulfFinanceHouse)則打算拿出多達10億美元的資金,投資於新加坡的金融、保健、旅遊和休閒工業。

資金流向 出現變化

新絲綢之路不是單向的。由7家公司合組的新加坡專業建築集團(SingaporeSpecialistConstructionConsortium)便正在承接中東的建築項目。杜拜市內已經形成了一個小型的中國商貿中心,中國企業以此作為大本營,把商品輸往中東各地。
從宏觀經濟角度看,上述發展是完全合理的。在2010年之前的5年內,亞洲極可能需要大約1萬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單單中國就可以吸納當中一半以上的資金。而受惠於石油價格高企,海灣國家的投資者和企業所擁有的,是大量可供投資的資金。
最近我與十多位海灣投資者會面,他們合共控制着逾3000億美元的資產。他們透露,打算把10%至30%的投資組合移師亞洲。我相信在今後5年,亞洲可從海灣國家取得多達2500億美元的資金。儘管西方國家仍舊是亞洲最主要的投資資金來源,但上述改變,卻代表全球資本流向的格局即將出現重要變化。

重整組合 分享成果

投資組合的重新配置,將容許海灣投資者可以分享亞洲內部的強勁增長,亦能受惠於如海爾、聯想、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Ranbaxy、三星、SterliteIndustries等亞洲公司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以阿聯酋為基地的電訊集團Etisalat於今年初才斥資26億美元,取得巴基斯坦電訊公司的控股權。
另一邊廂,上述亞洲企業已準備就緒,以配合海灣國家的大規模基建需求。電力、高速公路、電訊、水利和其他基建項目,再加上農業、教育、衞生保健和訊息技術領域,在今後5年將消耗逾5000億美元的投資。單單杜拜一地,便會耗費數以十億美元的資金,建立華爾街模式的金融中心、數以百萬的新房子及全球最大的機場。
海灣國家和亞洲的商貿聯繫,可以在不違反伊斯蘭教條下,與回教銀行體系的發展攜手並進──伊斯蘭教條禁止收取利息或投機。今日,約有20%的海灣散戶投資者表示,為了遵守伊斯蘭教條,願意接受較傳統市場標準為低的回報或服務。居於亞洲例如印尼、馬來西亞甚至中國的一些投資者,也持有相類似的取態。
這將有助解釋AlRajhi銀行和科威特金融所(KuwaitFinanceHouse)等海灣銀行為何已經或即將在馬來西亞展開業務、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銀行為何緊盯着當中的商機,以推出相關服務,方便兩地資金流動;以及科威特金融所為何獲授權在中國發行首隻伊斯蘭債券Sukook。

商機處處 有待發掘

當然,這些只是新絲綢之路的早期階段,不少機遇仍有待發掘。企業和投資者很難放棄一些長久以來的習慣,例如把焦點放在西方市場、投資於西方企業,以及購買西方國家的股債。亞洲和中東兩地需要通過教育和政治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政府也需要進行更多例如國事訪問的象徵式措施,締造更加友善的投資環境,如致力消除不利於競爭的障礙,並提高財務報告的透明度,為公司控制和改善公司管治締造更有效的市場。這些措施將增強兩地的吸引力,並提高資本配置的有效性。
有迹象顯示,這些方面已取得了一些進展。除了杜拜和巴林外,沙特阿拉伯最近也決定允許外國投資者通過證券交易所直接投資沙特企業,而海灣合作委員會(GulfCo-operationCouncil)也正通過現代的法律和相互交流,加強本地區的資本市場。
在任何情況下,亞洲和海灣國家資本市場和公司管治的不斷改善都很重要。在企業和投資者剛剛開始修建新的絲綢之路之際,改革的重要性,可謂前所未有。[email protected]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