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天氣侵襲京城文物館<br>50萬國寶臨浩劫

濕熱天氣侵襲京城文物館
50萬國寶臨浩劫

北京市50萬件國寶文物,正面臨一場「浩劫」!當地近日持續出現「桑拿天」,天氣變得潮濕、悶熱,加上市內八成中小型文物館因資金不足,沒有安裝空調、抽濕設備,令到一批又一批文物受潮腐蝕、發霉。就連一些擺放在戶外的文物,也難敵這種濕熱天氣。其中,北京鐘鼓樓文物保管所的亁隆御製碑碑身,已經多處受潮長出霉斑。

北京潮濕、焗熱的天氣,其實一直困擾當地的博物館。市文物局去年發表的《全國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報告指出,北京現有的81所市級和區縣級的文物館,僅有18所安裝了空氣調控系統或抽濕設備。而在這些文物館內存放的62萬件文物中,多達81%屬於易受潮濕損壞、腐蝕的文物,其中包括紙張、青銅器、鐵器、紡織器、壁畫等。一旦遇到「桑拿天」,大部份文物館都會選擇關閉文物庫,藉此來維持庫內相對穩定的保存環境。
北京《法制日報》記者早前造訪市內10多所沒有抽濕、空調設備的中小型博物館,發現不少展覽廳受潮發霉的情況嚴重。

老舍紀念館牆壁滲水

其中,位於東城區燈市口西街的老舍紀念館文物庫,約有16平方米,放置了四個密集型手動書架,僅靠牆上的一把排風扇通風。雖然館方已24小時不停開動這把排風扇通風,但文物庫內日間的濕度還是超過70%,比起當局規定的文物保存最佳濕度高出20%,令部份牆壁留有一大片滲水印迹。
位於西海北沿匯通祠內的郭守敬紀念館,同樣沒有安裝任何空調設備,平時只把所有窗戶打開,自然通風排濕。該館展覽廳屋頂和牆角也是因潮濕關係霉迹斑斑。
即使一些較多遊人參觀的博物館,亦因沒有注意溫濕度的控制,而令館內文物嚴重受損。市文物局去年的報告指,明十三陵博物館的布料展品和象牙出現開裂、褪色;北京民俗博物館部份紙製品、木器亦出現腐蝕,中國體育博物館的部份字畫更被蟲蛀和發霉。

航空館損失百萬元

而中國航空館、北京航空館的飛機、雷達等軍事展品,因體積龐大,無法擺放在收藏庫中,只能露天存放,每年因風雨腐蝕造成的損失便高達數百萬元。
故宮博物院一位專家形容,潮濕天氣對文物的損害是毀滅性的,必須加以防範。不過,很多博物館都「呻窮」,指國家撥款不足、入場門券收入有限,難以全面進行文物保養、維護工程。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