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不是港台節目《舊日的足跡》請梁振英去講「八萬五」,相信已經有不少香港人,差不多已經忘記了這個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畢竟在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當中,跟梁振英拉上關係的除了「八萬五」就只有董建華和「董建華接班人」的定位。正所謂人去茶涼,董建華因足患退了下來,所以也難怪香港人以為董的手足也必然跟歷史一起去了博物館報到,誰想到原來還有梁振英!
好一個連消帶打!香港人一直以為「八萬五」是梁振英給董建華的一條妙計,就算連政商界也抱有這個想法,殊不知原來是英國人的詭計。早前唐英年狠批彭定康未有及時推銷售稅所以禍港七年,現在又有梁振英將「八萬五」這個特大的政策錯失推諉到英國人頭上,異曲同工之妙實在教人大開眼界。
那麼究竟是那個英國人如此狠毒呢?回歸前執掌財政事務的是曾爵士蔭權,「八萬五」的建屋計劃經濟又怎不可能跟他拉上關係?啊!這一點好像彭定康也有輕輕點破。梁召集人在此時此刻舊事重提,究竟所謂何事就留待公眾雪亮的眼睛去自行判斷。
梁振英對「八萬五」的評論中最可圈可點之處,是他硬要將樓市爆破的責任推卸。按他的推論,董建華沒有錯,當然他也不用為「八萬五」負任何責任。
就算「八萬五」是天跌下來的一個概念,難道董建華班子就要照單全收嗎?事實上,若不是董建華和他的一群謀臣認為「八萬五」可取,這個概念又怎可能得到落實?
《蘋果批》本來以為「八萬五」已得到歷史的評價,至少當年董建華酸溜溜的一句︰「八萬五早不存在」已是社會共識。還是要多得港台,提醒我們雖然「八萬五」快要十周年了,不過特區班子中還有一個叫做梁振英說「八萬五」政府無錯。
特區政府究竟一直以來有否從「八萬五」等經濟災難吸取過任何教訓呢?若果政客只會不斷地尋找藉口去為自己的錯誤開脫,他們又怎會客觀地去自省,去想辦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呢?雖然時至今日特區已經不敢再胡亂干預地產市場,不過大家可以肯定這是因為特區諸公都學會了教訓,還是他們只不過懼怕地產商的政治力量?若特區政府一天沒有反省,那麼就算他們不再干預地產市場,也不代表他們不會破壞其他社會經濟環節。
不過既然梁振英無端跑出來說「八萬五」,《蘋果批》也只好奉陪,再次簡單具體將特區在「八萬五」的失誤說明。首先,特區明知當時香港樓價經已出現泡沫,仍然要進行計劃經濟建樓指標,令樓市硬着陸,是無知也不智。
面對任何資產泡沫,政府首要任務是確保財金系統的能承受最壞情況下的風險。事實上,香港財金系統曾於98年瀕臨崩潰邊緣,要不是一直以來香港的銀行家的素質冠絕全球,加上美國政府於98年10月出手,令香港及時逃出生天,否則樓市崩潰帶來的災難只會更嚴重,梁振英也可以將問題推卸到更多的人頭上。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