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室Memo:港交所自我邊緣化

研究室Memo:港交所自我邊緣化

港交所股價自去年最後一季急起直追,算是追回了自04年底跑輸大市的幅度。雖然港交所之市盈率已經高達42倍水平,不過,相對今年3月在美國上市的紐約交易所,其股價表仍然算不上合格。紐約交所上周收市每股報57.39美元,市盈率高達95倍。兩者之差別在於港交所滿足於在保護主義下的地方壟斷,更加斷絕了讓外國交易所併購的機會;後者則放眼國際,就算已經是美國最主要股票市場仍積極向外擴張。

環球合併大勢所趨

事實上,美國市場的景況比香港要惡劣得多,只不過是在激烈的環境下,才可以孕育出真正具競爭力的交易所。而且在全球一體化之下,資金的自由流動比過往來得易活躍,交易所不向外望,最終只有走向自我邊緣化一途。
觸發美國交易所大肆外遷,除了是全球一體化之考慮,更重要是美國自Enron、Tyco及Worldcom三宗上市公司醜聞後通過的薩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Act)。此例不但大幅提高美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公布要求,也令企業高層要為財務公布的漏報誤報負上刑事責任,故此不少企業打消在美上市計劃。
2000年世上十大非美國的企業上市集資動活,有9宗在紐約進行;到了2005年,世上25宗最大的上市集資活動,只有1宗在紐約,最大贏家則是倫敦。甚至有傳今年在港上市的中行(3988)也曾有意在港美同步上市,但因薩班斯而未能落實。
Nasdaq及紐交所在這樣的情況下,惟有積極向歐洲發展。Nasdaq在今年4月出奇不異地以7.8億美元收購了倫敦交易所15%股權,而紐交所收購Euronext亦接近落實。事實上,歐洲交易所之間自2000年起已經不斷有併購活動,只不過美資的加入令氣氛變得更白熱化。
除了不良政策在背後壓迫,交易所合併也有正面的利好作用。有分析指交易所的營運模式是「薄利多銷」,合併可以帶來更多的交易,吸納更多的資金,最終可以讓交易成本降,所以在併購潮不但會繼續,而且最終世界上可能只會剩下數間比較具規模的交易所,在這個強者環伺的環境,單獨運作的交易所只會更難經營。

失去一次又一次機會

下一浪的交易所整合絕對有可能在亞洲出現。上周在華爾街日報有一段報道指,東京交易所將會與深圳交易所加強合作。當港交所還以為自己不會被人收購而沾沾自喜,港交所股民其實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