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鴻基地產(016)新盤馬灣珀麗灣5期A,共600個分層單位快速沽清,但樓盤初段銷售手法卻惹來買家不滿。新地事前頻頻為樓盤做宣傳,終於在8月4日出擊,吸引逾百名準買家到場,不過外界最關注的價目表,發展商卻一直冚到實,即使在售樓處現場的準買家,也要先繳付5萬元本票,才可一睹價單。消費者委員會批評,發展商賣樓手法欠缺透明度,並提醒準買家不應以金錢換取價單,避免承擔不必要的風險。
香港地產建設商會於去年6月,曾經發出樓花內購指引,要求發展商至少在內購前一天,在售樓處或示範單位等公眾地方提供推售單位的價單,並在加推單位或調整售價時,盡快提供新價單。惟對於這份沒有法律約束力的指引,究竟有多少地產商遵從,確實值得商榷。
內購指引形同虛設
以珀麗灣5期A為例,新地在8月3日只匆匆公布2個特色單位價錢,翌日便隨即展開預售,發展商雖辯稱8月4日只是登記並非認購,因此沒有在24小時前公布價單,也沒有違反指引。不過,據知在8月5日及6日正式內購期間,準買家依然無法拿到一份完整價目表,有讀者更向本報投訴,整個買樓過程很黑暗,有被人魚肉的感覺。
「今次我對新地真係好失望,咁大間公司,賣樓賣到連價單都冇,我係買家,但就連樓上樓下、東南西北嘅單位賣緊乜嘢價錢都唔知,完全攞唔到資料比較。」買家之一黃小姐向記者大吐苦水。
前後兩期賣樓手法迥異
黃小姐本身亦持有珀麗灣3期一個單位,她猶記得新地04年開賣3期時,也有向買家派發價目表,場內更設有大型電腦屏幕,顯示銷售情況,但她勢估不到,兩年後的今天,新地竟然大倒退,以如此「鬼祟」的方式售樓。
黃小姐表示,她8月5日下午聯同數名朋友,到達珀麗灣5期A位於葵芳新都會廣場的售樓處,場內既沒有示範單位,發展商又沒有提供價單,一眾買家便單靠售樓書的平面圖,「斷估」買樓。「揸住本樓書,我哋連坐向都未分到,代理就叫我哋揀樓,我哋想知乜嘢價錢,代理就話要先交5萬蚊本票畀發展商先可以答到;我同朋友都覺得咁樣好冇道理,但真係冇辦法,唔畀錢佢哋點都唔肯講,不過,就算畀咗錢,發展商都唔係任你問,總之佢哋唔想賣嘅單位就唔答,我都唔明,幫佢買樓都要咁受氣!」
在資訊封鎖,毫無比較下,黃小姐斥資285萬元,購入27座高層C室,737方呎單位,惟其後從朋友口中得悉,低兩層的同類型單位僅以271.7萬元成交,令她大呼不值。
代理拖延退「問價費」
黃小姐說,今次雖被折騰一番,但總算購得心頭好,然而,其友人因揀不到合適單位,欲取回5萬元「問價費」,卻被諸多刁難。「我朋友冇帶本票,代理幫佢『碌卡』,最初話揀唔到、唔啱價就退番錢,但𠵱家個代理話要等一個月先可以入番佢信用卡戶口,搞到我朋友失晒預算。」
消費者委員會發言人強調,地產發展商為準買家提供樓價表,是理所當然的事,該會提醒消費者,不應在作出任何決定前,先付款或簽署任何文件,以免招致損失。發言人稱,「冇得到任何貨品、冇獲得任何服務就要畀錢,係咪公平呢?錢畀咗出去,點樣收番、等幾耐先攞得到,人哋會唔會唔畀番你,乘機再游說,以上種種問題,消費者都要諗清楚,唔係好容易蝕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