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Economist
英國高級程度會考將於日內放榜,一如往年,報章也會在頭版大幅刊登青年學子手持3A成績單、展現勝利神情的照片。但跟十年前的學生相比,現今的畢業生大概不會那麼歡欣雀躍了。每年放榜,也有評論家冷冷地批評高考愈來愈容易。去年的高考,優等的比例增加了0.4%,是2000年以來增幅最低的一年,今年更維持在原有水平──但仍有約四分之一試卷拿到優等。1991年,優等的比例只有不到12%。
學生成績上升,原因究竟是高考愈來愈淺,抑或如政府所言是因教學質素提升,很難判斷。基於課程及應考科目時有改變,很難比較跨代的成績。即使高考沒有「變淺」──那似乎不大可能──可以確定的是,高考仍然「太淺」。學額供不應求的一級大學已表示,他們根本不能分辨優異和較佳的學生。申請者的成績單,大都是一串沉悶的A。
部份大學已不大理會高考成績,改用別的指標來篩選成績優異的學生,也有大學自設入學試。可是,一般公立學校學生通常不曾接受入學試的操練,這關卡對他們不甚公平。僅在十年前,劍橋和牛津才相繼廢除入學試。
此外,也有批評指高考限制太多,迫令16歲左右的預科生只可自選修讀三至四科。不少學生年紀輕輕便放棄修讀科學、數學、外語、甚至英文。有大學教授抱怨,大一新生要接受「再培訓」。更糟糕的是,僱主也紛紛批評各級畢業生的算術和溝通能力不及格。
批評中學教育的聲音此起彼落之際,政府委任的檢討委員會在2004年發表報告,指出高級程度會考範圍過於狹窄,程度也不夠深入。報告建議取消會考(GCSE)及高考,以一個涵括學術及職業訓練資歷的考試取而代之。政府沒有採納此建議,但確認有需要改革高考制度,現正考慮引入更多開放式分析試題,或跟會考一樣,增設A*特優等級。
然而,很多學校均認為這類改革不夠全面,紛紛增設國際預科文憑課程(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簡稱IB)。IB學生需修讀六科,包括科學、數學、一門外語,以及寫作一篇長論文。2000年,全英國有34所中學提供IB課程,明年將增至超過100所,包括改授IB課程的坎布里亞郡的WindermereStAnne's私立中學。據該校表示,大學入學組的導師特別重視IB資歷的畢業生。英國大學院校入學委員會(UCAS)最近亦指出,跟成績最優異的IB學生相比,同級的高考學生似乎猶有不如。
IB課程廣受歡迎,令人關注到在不久將來,未能修讀此課程的學生將處於不利地位。不過,即使所有中學打算轉制,目前也沒有足夠的科學教師供應。提供IB課程的中學,過半數為公立院校,但同時開辦高考及IB課程,不但成本高昂,且容易引起混亂。
其他高考以外的課程也在默默起革命。劍橋大學國際考試部正跟全國五十所私立中學(包括Rugby和Shrewsbury這類學術成績優異的傳統名校)合作,發展「大學先修」(Pre-U)課程。此課程的科目規定較IB寬鬆,但課程內容比高考更深更廣,考生也需要寫作長文。此課程目前未需政府審批,故公立學校不能採用。高級會考向來被譽為中學教育的「黃金指標」,若其他課程相繼興起,一般在公立學校就讀的貧窮家庭學生,將難以跟條件較佳的學生在同一賽道上競爭。
TheEconomistNewspaperLimited,London,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