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熱戲:《死亡筆記》創意取勝

非常熱戲:《死亡筆記》創意取勝

單憑知道某人的容貌與姓名,便能將其置諸死地,更甚者,筆記主人可以在寫上目標姓名的6分40秒內,編定目標在死前的行為。換言之,要是死亡筆記落在你手,你除了可以令某富商把財產遺贈給你,也可以令天下間的俊男美女向你投懷送抱,技術上只須安排獵物在最後死亡,前面的情節便任君擺布--這豈止是一本死亡筆記,簡直是一部着數天書。
問題是,若是想透過筆記搵着數,你就必須殺人!泯沒良心談何容易,試想像,你想要Jolin或Rain登門造訪,在你面前跳一part辣身舞,繼而成為你的honey,對你千依百順……但是要殺人,你於心何忍?
不過想深一層,其實大可略去殺人的部份:只要將獵物的死亡時間設定在數十年後,死因為老死。
說了一堆夢話,並非要揶揄《死亡筆記》劇情無稽,相反,是要稱讚故事帶出無限想像空間,是一部出色的漫畫作品。
原著漫畫風靡日本,在香港也深受歡迎,不過如此天馬行空的題材,是否適合由真人演繹?從抽象的漫畫空間,進入真人電影世界,會否與觀眾的邏輯思維產生牴觸?舉個例,當電影說到身處華盛頓的FBI組長也遭殺害,在首映禮上便響起了一陣訕笑。
還好,電影的拍攝手法平實,多少平衡了原著的誇張劇情,加上節奏緊湊,大部份時間能成功牽引觀眾情緒,令觀眾沉迷於作者設下的邏輯範圍,沒空抽身細想。投入了便快樂,要是閣下非死硬現實派,大抵會和我一樣樂在其中。
日本出品的強項,從來在於創意與市場計算。若說同屬改編電影的《達文西密碼》(TheDaVinciCode)敗在處理上欠缺彈性,那麼《死亡筆記》在計算上是聰明多了。除了懂得把原著(PartI)分兩集搬上銀幕,且在電影的末段加進全新劇情,吸引對原著滾瓜爛熟的漫畫迷入場。談到角色造型,由松山研一飾演的「L」鶴立雞群,相反死神流克的硬照造型是夠吸引了,可與實境融合後效果一般,畢竟日本的CG特技,與我們看慣的荷李活還有一段距離。導演與攝影技巧皆未見突出,全靠原著劇本支撐大局。
罕見地有兩部「未完的電影」同期上映,以《死亡筆記》中斷得較為有型兼有張力,且在11月有下集睇,《PiratesoftheCaribbean:AtWorld'sEnd》則要待到明年年中。
撰文:阿童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