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理論:市變人不變錯失升浪

實戰理論:市變人不變錯失升浪

港股上周創出全年新高17350點,後市何去何從,在現階段實難有明確的看法。然而,在累積升幅近2000點之後,大市要進行整固也屬正常,現時的策略反而是先靜觀其變,待整固完成之訊號出現後才入市。
上周三大市創出新高後,連續兩天出現「陰燭」,代表高位有壓力。若然有調整,可吼兩個支持位買貨,分別為17100及16700點。
由6月中至今的2000點升浪,其實只有少數的投資者可以把握得到。原因有數個,不外乎是成交未配合,市場未有利好消息,只得三數隻藍籌上升等,其實只是零零星星的似是而非的理由。筆者今天嘗試用心理學的角度去為大家剖析為何在2000多點的大升浪中,大家竟會錯失機會。
首先,就是市場的韻律突變,大家一時未能適應,反應及觸覺便變得遲鈍。在2005年,大市全年波幅2000點,上半年1000點(13400-14400),下半年1000點(14400-15500)。2006年首季波幅也是1000點(14800-15800),而每一個月的平均波幅也只得500-800點。當大家養成慣性之後,波幅及節奏一旦遽變,便難以適應。
其次,就是在過往的時間大家適應了「炒股不炒市」,手上的投資重點皆為國企股及個別工業股,就算恒指只是牛皮或偏軟,但大家所感覺到的市場氣氛,卻以個別股份為依歸。當今次升浪是由藍籌所主導,大家手上的股份卻紋風不動之時,便會偏見地認為大市只是亁升,並不實在。

部署低位買藍籌

其實每次大牛市都有相類似的韻律,在不同時段由不同的股份作主導。大家試想想,若海外資金要流入港股,首選會買甚麼股份呢?買一線藍籌還是二線股?當國企股已升了年多兩年,穩健的基金經理會買藍籌還是國企呢?以筆者所感受,現時散戶手中主要持有中資銀行股、中資地產股、原材料股,以及一些已炒完的工業股。此等股份基本上已過氣,前景的吸引力不大,自然難以再有表現,升市中無份升,實屬正常。人的心理就是這樣,永遠受自己手中持貨之表現所影響,而作出錯誤的判斷。
自己持有的股份不升,就算恒指大升,也諸多理由去自我解釋,甚麼升勢不全面、甚麼成交不配合……總之就是鴕鳥政策,不肯面對現實。
上文提及中資地產股,此類股份過去一年令不少人賺大錢,故此,就算環境惡劣仍令不少散戶留戀。筆者過往已多次提及,若大家懂得政治分析的話,都知道國家要做的事情,不達目標誓不休,大家不要奢望宏調會在「成功壓抑炒風」完成之前停止。
本周策略宜先觀望,看調整,先觀察17100點之支持力,再部署低位買入一線大藍籌股。恒指服務公司已宣布新貴名單,千萬不要高追此等新貴,反而大家擔心滙控(005)之比重減低,若然真的低開的話,等一兩天更可低吸滙控。
第三季股市策略如何部署?可報名參加筆者下周日之講座。由於反應踴躍,今次講座可能要抽籤留位,報名請電25373319。
沈振盈
訊滙證券董事總經理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沈振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