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會考狀元」多了一個銜頭,那就是「末代」。
「末代」的意思,就是明年要改制了,改了制之後,即使考到狀元的成績,那也是另一番新意了。
其實香港所謂的「會考狀元」,提法本來就很怪。所謂「狀元」,應該只是一次最高規格考試的第一名。
香港會考,又不像以前科舉時代的全國大考,考生成績分三甲,得第一者,叫「狀元」。若是不分名次,就沒有「狀元」之稱。延續到後來,「狀元」也都指得了第一的人,所謂「行行出狀元」,同行相比,奪魁者,就是「狀元」。
文考第一,是文狀元,打擂台贏了,是武狀元。
考試只憑分數,不分名次,那麼也就沒有狀元了。有的,是成績優異者。
香港會考成績只憑分數,考試者也只有分數成績,而無排名先後。在此情況下,就算全港只有一個學生考到十A,他也只是一個成績最好的會考生,而非「狀元」。
中國人喜歡「狀元」這個稱號,也是因為喜歡奪魁爭到第一,尤其是自己的兒女得了第一,做了「狀元」,那真是天大的喜事。那是一種古老的期盼,將香港會考拿滿分的學生說成「狀元」,建基於此,但卻忘了邏輯。如果將「狀元」二字改為「冠軍」,那麼「今年香港出了二十五名會考狀元」變成了「今年香港出了二十五名會考冠軍」,人們聽了,就會發現其中的謬誤了。
會考既無「狀元」,也就沒有什麼「末代」。中國的「末代會考狀元」,已經隨着科舉考試的終結,早在一百多年前已經產生過了。哪還輪到香港今天的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