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轟擊黎巴嫩,戰爭愈趨慘烈。國際輿論幾一面倒譴責以色列,以色列置諸不理,聯合國停火協議,則又遭黎巴嫩拒絕。真主黨繼續以平民作人肉盾,以色列軍隊轟擊之前都警告居民疏散,恐怖分子也跟着轉移,付出慘重代價的,自然是黎巴嫩平民。
國際許多輿論指摘以色列反擊炮火力遠遠超過防衞需要,但這是以色列國防國策。
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國,為保障生存權,第一任總理賓古連即宣布:今後以色列若遭阿拉伯挑釁進犯,必以加一倍的火力還擊,此所以以色列贏得了六日戰爭──炮火密集,絕不留情。阿拉伯世界,特別是真主黨,早就知道以色列這條國策沿用至今,尚要綁架士兵啓釁,復又以居民來擋炮彈,今日的血腥局面,真主黨和哈馬斯之流,當然要負九成罪責。
以色列兩名士兵被擄,七人被殺,即以百倍火力,不惜濫殺數千黎巴嫩平民,被指為所謂「不相稱的軍事報復」。然而新加坡拘獲毒販,一旦走私一點點大蔴,即判處死刑無赦。如此量刑,在歐美眼中又豈是「相稱」?但李光耀無意寬減,因為他相信「治亂世,用重典」,認為國家一旦為毒品滲透,三百萬的人口,即可淪喪。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以色列,對於以色列以多倍的強烈炮火報復,新加坡內心必定贊同。國家的報復手段與挑釁的一方是否相稱,一向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一旦交戰,也不可能保證雙方各傷亡三千,一個不少。
如此國策,當然也不無可爭議之處。首先,以黎兩國,尚未正式彼此宣戰,即兩國未陷於正式的全面戰爭(TotalWar)。
以色列政府與猶太輿論以英國邱吉爾當年轟炸德國之先例來自辯,法理尚有可質疑之處。在戰略方面,即使這一波把真主黨炸光炸絕,血纏寃結,以阿拉伯人之非理性,只會造就年輕一代不斷參加恐怖組織。真主黨活躍分子只有數千人,但以色列一番狂炸,現在隨時可以「參軍」報仇的阿拉伯武裝分子多達二十萬,包括黎巴嫩的大學生、什葉派的富家子弟,都同聲說不怕死,與以色列血戰到底。對此,以色列無論如何應該檢討。
以色列特使在聯合國的談判桌上說:「以黎兩國平民都無意陷入如此血戰,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容忍一個恐怖組織在邊境肆無忌憚地肆意襲擊。」此時黎巴嫩的談判代表故意翻閱文件,眼皮也不抬一下。
確實,設想如果東突厥組織在新疆與甘肅的邊界,不時向蘭州發射導彈,又把手榴彈和迫擊炮藏在烏魯木齊市內的民居,中國的解放軍,難道會派一隊護士和社會工作者跟疆獨組織對話」,給他們做「心理輔導」?黎巴嫩枉死的平民,該向真主黨索命,而美國的左派「知識分子」,偏袒恐怖分子,自有一套奇怪的邏輯,他們在「九一一」之後,曾質問:美國該檢討自己對拉登等阿拉伯人做過甚麼,招致阿拉伯恐怖分子如此激烈的恐怖活動?
以此邏輯類推:不錯,以色列政府「全無人性」,但真主黨和哈馬斯,又做過甚麼?迫使以色列的極端報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