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聲明,並非「馬後炮」或「事後孔明」。當港股在6月中自17000多點高位大幅下挫至15200多點後,當時尚未有證券行出現問題,筆者在多個投資研討會中,已先後多次談到,可能有些證券行會出現問題,投資者要小心點,相信與會的朋友仍有印象吧,事後亦有些聽眾致電多謝筆者。
港股早輪連番急挫,再加上某巨型銀行集團採割喉式攻勢,以免佣方式來搶客後,不少「真正」在證券行業工作的朋友,早已預期有些證券行將會出現問題,只是不可確知哪一間。故證券行會出現問題,「金魚缸」中人其實早已預算到了。
在過去多年,筆者察覺每當港股突然由高位急速下挫,又或股災後不久,便會有些證券行出現問題,筆者向一些股壇的前輩查詢,察覺「爆煲」的證券行,大都是因為:
(1)該行的老闆自己炒股票,因股市急挫而炒燶了,惟有鋌而走險,動用客戶的資金,以求翻本。
(2)該行可能為某些股份,作類似「莊家」的服務,但隨着股市急挫,某「莊股」大幅下插,引致「爆煲」。
(3)該行參與「幫莊」活動,當「莊股」下瀉,該行亦被波及。
「不務正業」易出事
根據資深股壇人士指出,當股市突然出現一二千點大幅急挫、大市交投逐漸疏落時,有上述特點的證券行,便有爆煲危機。
基本上,假若一間證券行只從事股票買賣的「現金」服務,純粹以賺取佣金為主,即使「生意」淡薄,極其量只是自然結業,很少會挪用客戶的資金來支撐業務,正所謂「蝕本生意無人做,殺頭生意有人做」,又怎會鋌而走險動用客戶的資金,除非是其他方面「唔掂」才會這樣做。有些時候,證券行也會無辜被害,例如某大客借大Margin炒燶了,又或一些大客突然掃入一批平日無交投的三四線股,其後該大客忽然「人間蒸發」,失了蹤,該證券行便被迫無端端「啃下」一批垃圾股,但又沽唔出,真是欲哭無淚。
當發生這種事,據聞有些較大的證券行會不作聲地自行「啃下」,但細行只能無故被拖累。基本上,出事的不只是細行,只是大行有資金支撐而已。
查實早前某大大銀行掀起的割喉式免佣減價戰,繼而其他銀行爭相仿效,可說是引致小型證券行結業之導火線。基本上,提供免佣買賣股票服務,與以本傷人無異,是不公平競爭,假若在歐美,相信這已違反「反壟斷法」,無奈本港卻沒有類似法例。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