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關心美國聯儲局動向的,大多數是有興趣研究金融走勢的投資者,其他的最多關心樓宇按揭和存款利息。當然,遠在千里之外的一個衙門,香港人也管得了甚麼?不過,要知道在資金全球化和聯繫滙率下,香港經濟必然會被美國牽動,明白了箇中因由,就算沒法改變大局,最少也可以為長遠的未來作打算。
說在前頭,《蘋果批》並不是主張聯繫滙率要有任何改變,反之我們認為目前聯繫滙率是沒有選擇之中的最好方案,因為我們對香港的財金當局實在完全沒有信心。不過,自從伯南克在今年初接任聯儲局主席,聯儲局在政策大方向上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也難免影響香港未來一段日子的景氣。
事實上,在最近的個多月,香港不少比較活躍的投資者已經開始看淡後市,理由是過去幾次聯儲局開始減息,都是衰退的先兆。以00年底開始的一次衰退期,聯儲局在01年1月的一次公開市場委員會宣布減息,在此之前,聯儲局的利率在6.5厘維持了大概半年。
看淡的投資者是否過份悲觀實在言之尚早,不過美國財金界對聯儲局的觀點,早在過去兩個月變得極度壁壘分明,特別是自從本周聯儲局宣布暫停加息,言論更明顯走兩極化。認同伯南克的一派指現時停止加息絕對恰當,因為美國的經濟開始出現走下坡迹象,甚至主張在往後日子要從速減息,避免美國經濟再次走入衰退;批評伯南克的則認為通脹問題仍然嚴重,在現階段放棄打擊通脹,只會令往後的經濟問題更難處理。
其實伯南克今年初上任時,曾高舉提高決策透明度的旗幟,提出要訂立通脹目標設定(InflationTargeting)的主張,也得到不少像伯南克般的學院派經濟學者支持。到了今年五月,過度了蜜月期的伯南克更在公開市場委員會的聲明中表明日後的政策,會基於經濟數據反映的情況來決定,算是落實了通脹目標設定的方向。
過去兩個月,所有的數據都指向通脹情況仍然持續,伯南克若按照其既定的政策方向,聯儲局應該繼續加息。所以在8月8日宣布暫停加息,被不少市場人士視為聯儲局失去信譽之舉。可是,另一方面經濟增長卻有放緩迹象。首次申領失業援助人數是美國最可信經濟數據之一,昨天晚上公布的數字比預期人數高,也再一次反映放緩的事實。
究竟那一派的主張更貼近事實?為甚麼在伯南克上台後不到一年便出現如此局面?更重要的問題是,究竟美國的經濟出現了甚麼問題?
歸根究柢是因為聯儲局錯誤理解它的職能,而且伯南克本人也沒有真正從歷史汲取教訓,仍死守過時的凱恩斯理論。事實上,所謂的經濟數據,根本不可以反映通脹問題。而且通脹和衰退可以同時並存的現象,這早已在七十年代中證實了。毫無疑問,無論是前任的格林斯潘抑或現任的伯南克,都肯定了聯儲局在「穩定」經濟的功能,只不過前者將聯儲局的任務鎖定在「保持美元購買力」,後者則雄心壯志地視聯儲局為世界經濟的調節者。這種大有為的想法,使伯南克許下了通脹目標設定的承諾,可是他不知道,在格林斯潘年代也有設定,只不過當時的目標是零通脹。換句話說,伯南克的所謂新主張,只不過是將濫發貨幣的惡政以重新包裝,所以市場也以壓之不止的物價升幅回應。
像聯儲局般的央行在財經界有超然地位,因為其一言一行,都可以改變整個資金環境,投資者以致財金機構也只有觀其言行順其勢,不過所產生的後果往往在聯儲局掌握之外,這也是為何《蘋果批》寧願香港沒有貨幣政策,也不要無中生有地搞甚麼大有為。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