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腓德烈 - 陶傑

中國腓德烈 - 陶傑

世界戰的前夕,兩大陣營隱隱成形,這一次,是英美日本在一邊,伊朗、北韓、中國在另一邊,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同盟國和軸心國一樣,不論麻雀還是老鷹,五臟井然的已排出了一個陣。
俄國會加入哪一邊?不會是英美日,更可能是伊朗北韓和中國。至於歐洲,法國一肚子壞水,每一次都想趁火打點劫,德國只想明哲保身,歐盟中立的機會比較大。
世界大戰的目的?當然是爭做霸主。美國出現了衰落的跡象,布殊這八年將會是一大分水嶺。世界中原,逐鹿重新,當前的局勢,看上去絕對是一場大戰的先兆。
就像十八世紀,普魯士跟奧國,為了爭做德意志的霸主,也各自「吹雞」,擺出了對圓一戰的陣勢。普魯士和英國在一邊,奧地利、法國、西班牙、瑞典、俄國在另一邊。普魯士大帝腓德烈,跟奧國女王德蕾莎不和,腓德烈帶了六萬軍隊,主動出攻,告訴他的妹妹,他只是去波希米亞旅行。
在普魯士的東邊,有一個叫撒遜尼的小國,首府德萊斯頓。要建立德意志,腓德烈大帝必須吞併撒遜尼,就像中國要當霸主,必先攻佔台灣一樣。然而,當普魯士吞併了撒遜尼,擴張的野心就暴露了,腓德烈一不做二不休,聲稱要攻打更遠的波希米亞,只不過在「路過」奧國、東去波希米亞的路上,順道把一路上的萊比錫和德萊斯頓吃掉了。
腓德烈先出手。他自稱本來是熱愛和平的,但卻受到奧國女王德蕾莎的偏見和仇恨,為了生存,他必須先攻佔波希米亞。就在出征途上,腓德烈吞併了撒遜尼,直撲布拉格,奧國派兵截擊,雙方會戰波希米亞平原。

這場戰爭,打得很有娛樂性,因為腓德烈「口水多過茶」,像一個TalkShow王多於像一個將軍。他沒有攻陷布拉格,但卻戰勝了奧國、法國、俄國三國軍隊,雖然班師回朝,但軍隊只退到撒遜尼,也就是今日的東德領土。
腓德烈當不成歐洲霸主,卻建立了現代的德國版圖。他把普魯士的領土擴充了一倍。後來的希特拉開啓歐戰,第一個目標是先打捷克,多少有點圓腓德烈先帝遺願的意思。英國首相張伯倫讀過點歷史,跟希特拉簽署慕尼黑協議,他以為希特拉的胃口跟腓德烈一樣有限,只是報波希米亞一役之仇。
今日的中國在崇拜康熙。康熙就是中國的腓德烈:平定台灣,吞併新疆,康熙定下今日中國的版圖。日本就是奧國,美國有點像當日的俄羅斯。
今日中國如果跟普京結盟,那麼普京就是二百多年前的英國了。歷史永遠是重複的同一齣悲劇,看得遠一些,不論是向往昔,還是向明朝,都叫人感到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