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民傑 獅子山學會政策研究員
這幾星期翻開報紙,特別是年輕讀者特別多的免費報紙,滿目都是升學進修廣告。以往面對一張不理想的會考成績單,只有重考和就業兩個選擇,今天卻要在有限時間內,在眾多選擇中作出決定。
多了選擇,固然是好事,莘莘學子不用面對會考死牆痛哭。不過,現在香港的後中學教育處於混沌狀態,政府對不同種類的辦學機構有不同的資助模式,錢花得不少,卻沒有為年輕人建立一個最適時效益的後中學教育平台。
民辦教育空間縮小
報紙上的廣告都面向八萬多名會考生,除了三萬五千個中六學額,還有各大專院校的附屬學院開辦的副學士學位,連社會服務機構也出一分力的毅進課程,職業訓練局、製衣業訓練局開設的副學位、文憑學位,總計超過十萬個升學學位,還未計算坊間的私營進修課程、留學海外和北上升學,用供過於求來形容現時的後中學教育絕不為過。
根據市場定律,供過於求本會自然調節,被需要者拋棄的供應者本該自動消失,而新的供應者又會出現繼續滿足市場的新需要。可惜在政府的有形干預下,後中學教育的自然調節並不生效,也沒有使辦學者進行公平競爭去不斷改革創新,迎接學生需要。現在政府的僵化政策,是反過來鼓勵辦學者靠攏政府資助,民間興辦教育的空間自然愈來愈小。
徹底檢討現有制度
就以每年支取十六億開支的職業訓練局為例,其開辦設計、旅遊、酒店等課程合共收錄十萬名學生,未計學費、土地和校舍成本,每名學生每年平均花費一萬五千元,所以他們花在廣告上的宣傳也特別多。但市場上開辦同類型課程的還有副學士、毅進課程和民辦學校,副學士的校舍可以向政府借貸興建,但成本又會轉移到學生身上,民辦學校無論如何緊貼市場提供課程也難以競爭。
解決現況的辦法,絕非要求政府統統資助這些課程,而是應徹底檢討現有的後中學教育,讓不同辦學機構建立對等平台,由市場和年輕人自己決定後中學教育的發展方向。因為種種相類的學位出現嚴重的重複,卻未能在競爭中提高質素和選擇。
應將現有資源整合
政府對職業訓練局和製衣業訓練局等過時機構的資助,是否適時應世肯定是問題之一,如果當年有人建議成立漁農業訓練局,在休漁期和禁止散養家禽的打擊下,相信也會繼續發明新課程來延續官僚性命。而由出台至今也備受批評的副學士,也漸漸提升對政府資助的要求,也使大學不務正業,紛紛投向職業訓練的懷抱。
政府若把現時投放在後中學教育的資源整合起來,以學券形式分發,年輕人便可自行決定甚麼課程、甚麼學位才適合自己,也促使辦學機構形成類似商業機構般的競爭。後中學教育講求職業技能的掌握;職業市場的發展瞬息萬變,與其交由官僚去計算甚麼課程該資助,甚麼課程不該資助,還不如讓供求定律發揮效力,使最適合年輕人的課程發揚光大,不受歡迎的就自然淘汰。
年輕人能找到心儀的進修路徑,定能發揮一己所長,但如果因為政府的資源錯配而製造錯誤的期望,年輕人花的不只是學費,還有寶貴的青春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