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和立
最近一期北京暢銷刊物《環球時報》選出一八四○年以來,影響中國最大的五十位外國人,大部份是「政治正確」的過氣人物,如馬、恩、列、史等。還有一位是當了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近半個世紀的英國人赫德(SirRobertHart)。「赫德現象」說明中國官場與民族性劣根還沒有拔清前,包括政府運作、文官制度以至公司治理等管治問題,還得唯「國際經驗」馬首是瞻。
赫德是十九世紀中葉,英國與列強迫清廷委任的沿海海關兼稅務總管。從某角度看,赫的首要任務是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服務,即《環球時報》所指「從中國掠奪無數錢財珍寶」。但該官方雜誌也承認,赫德對中國現代海關、稅務和郵政制度的建立功不可沒。
勵志革新絕無僅有
同時,這位老外構建了中國第一個文官制度。大部份大陸學者都批評「帝國主義者」利用此西式官僚機構,安插幾百個歐洲國籍的「洋官」來操控江河日下的清朝,但無可否認,這文官制度有它的「時代超前性」。在目前民族主義膨脹之際,胡錦濤與溫家寶雖然聲稱中國要更有效地與國際接軌,但胡溫為了證明中共可以靠自身力量提升所謂「執政能力」甚至「科學發展」,不會承認中共自一九四九年以來的無法無天、「特權決定一切」等歪論與惡習,把「解放」前已糟糕透頂的傳統管治思維變得更惡劣。
「胡溫新政」最初給人某種「新鮮」甚至前瞻感,但其實胡溫「勵志革新」絕無僅有的例子,只發生在○三年上半年。因為沙士大禍臨頭,中共高層為了挽回外界信心,迫得放下身段,在國際媒體前公開拜世界衞生組織的外國專家為師。當時新上任的北京市代市長王岐山還謙虛的說,讓世衞專家在他辦公室對面辦公,意思是起碼在這非常時期之內,一切以國際標準為準、老外說的才算數!
架構沉疴難以根治
其實中共歷朝唯一既務實又有國際視野的高幹,前總理朱鎔基曾經想找幾個「現代赫德」,搞好中國入世後的政府與公司管治,但在保守勢力反對下,老朱只聘到幾個「愛國」的原美或英籍的香港專業人士,如前中國證監會副主任史美倫等。他們所起的作用遠低於赫德。這些最高位副部長級的華裔精英只提供技術性的顧問意見,例如如何改善股票市場運作與規範等,絕不可能根治中共治國理念與架構的沉疴。
北京最近高調支持香港衞生署前署長陳馮富珍競選世衞總幹事,使不少對中國前途「永遠亢奮」的人產生一個美麗誤會:北京除了希望有一位中國籍人士出任世衞要職外,還希望已在世衞工作幾年的陳太可以把西方的管治理念帶回祖國。北京也有消息說,即使陳落敗,她頗有機會成為頭一位港人專家獲國務院委任為部長!
希望漢化世界組織
遺憾的是,陳太在○三年處理沙士時,用的不是國際慣例下「公開、高透明度」的方法,而是跟「土過土共」的董建華一塊試圖以大陸「和稀泥」式的手段瞞天過海。北京之所以賞識陳太,主要出於她對中共權威的忠誠,即「中央說一,她不說二」。
胡溫當局真是財大氣粗,若陳太當選世衞頭頭,北京希望她可以把偉大的中國文化「漢化」此世界組織;使「中國價值」得以抗衡「新美帝主義」。中共一直認為,華盛頓常利用美國在國際組織的「超級」發言權,迫弱小國家在內政、人權等領域就範。○三年北京就因為急須世衞解除對中國旅遊與其他禁制令,對老外專家的「粗暴干預內政」不敢說不。中共今天以為自己真的強盛得不得了,十九世紀時向像赫德這種歐美專才學習的謙遜,已顯得太不合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