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有個Museum - 鄧達智

馬會有個Museum - 鄧達智

跑馬地賽馬會有個「賽馬博物館」基本上是知道的,但印象不深刻。愛馬,卻非賽馬更非賭馬友,嚴格說來自己仍是個投注賭馬處男。
賽馬博物館對一般市民甚至馬迷說來大概只是一團空白,看過內容,太着重賽馬,似人人搬屋、馬百良牛黃丸、川貝枇杷露字字硬硬直銷廣告,印象平面,印記不深。
最近跑馬地貴賓看台一角的博物館出現了革命性變面工程,就是不懂或沒興趣賽馬及賭馬的市民大概也可從中發現不同凡響的樂趣。這個為期從七月底至十月底的活動源自「探索」,一個饒有意義的名字;但整個節目取名「賽馬會藝力顯光華」便有點俗,讓人錯覺東華三院或保良局與無綫電視合辦的大型節目。它是特殊學校聯校藝術節,不要期望看到Twins表演歌舞,劉德華演出即席書法,呈現眼前似一個匠心獨運的前衞藝術花園,看似童真無心但整個博物館幾乎五光八十色繽紛快樂,不告訴你誰是創作者,你以為是黃仁逵的裝置藝術,以為自己去錯藝穗會,又可能搞錯走進DavidHockney畫作展覽,有些過道又很有九龍皇帝曾灶財墨寶況味……

這個集體創作來自500件選自5,500位患有肢體障礙、智障、弱視和弱聽的學童作品,來自65間參與「校本藝術計劃」的特殊幼兒中心及特殊學校,而參與是次「探索」之旅包括不少導師及美工,在他們協助下,智障或肢障的同學們除了利用膠樽、環保紙、報紙、膠袋、氣球棒、玻璃紙及縐紙等元素創造了平常我們不易看到、感覺到他們內心世界的形態與色彩。
這群義工有些是我們熟悉的:黃仁逵、王廷琳……但更多是默默對有需要的朋友及這個社會奉獻出心意、創意、時間及精力,來自方方面面的人士。看他們將兩歲至十八歲的小作者們心血以不同區域,不同主題裝置,讓遊走其間的觀賞者感受了一份非一般,超出常規的藝術氣氛與享受。從紙皮箱拆開廢物利用做成畫板上面畫出的油畫讓我最感動,那些畫讓我看到先民、非洲土著、梵高、DavidHockney……等等知名及不知名的原創者作品的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