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梁山伯祝英台

捕捉梁山伯祝英台

劉心武 中國大陸作家

一位朋友告訴我他有兩次心靈的震撼,都是小小的事情引起的。

一次是在乘船遊覽長江三峽的時候,遊客們都在甲板上觀看風景,忽然有一對拳頭大的蝴蝶飛到了甲板上方,這時,不少中國遊客,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就都本能地去撲捉那對蝴蝶,頓時亂作一團,或者也可以形容為歡聲雷動,他也有伸臂撈取的動作。

群起亂撲蝴蝶

這時他旁邊正好有一對來自英國的夫婦,他們只是靜靜地站在那裏望着蝴蝶,也許是因為那些捉蝴蝶的人把蝴蝶嚇壞了,它們不知該怎麼逃逸,驚恐中竟落到了那英國婦女的肩頭,於是有人朝她丈夫嚷:「嘿,你怎麼不趕緊抓住它?」那丈夫當然沒有去抓。蝴蝶在吵嚷中也就飛到江面上去了。

免費吃松鼠肉

等人聲寥落下來時,那會說中國話的英國男子對旁邊我那朋友說:「你們不是把它們叫做梁山伯與祝英台嗎?」朋友聽了,沒回應,可是心裏久久地不是滋味。
另一次是他到美國探親,看他女兒一家。頭一回去西方國家,頭一回走進單棟「號司」的花園,頭一回看到松鼠若無其事地在花園的樹木與草坪上跑動叼食,他就本能地朝女兒女婿開玩笑說:「哈,你們吃松鼠肉不用花錢呀!」當時女兒愣愣地瞪着他的表情,讓他至今想起來還心悸。女兒沒說反駁他的話,只是臉紅得像櫻桃。女婿是美國種,懂中文不多,直問女兒爸爸說甚麼呢,女兒忙用英語告訴他沒甚麼沒甚麼。
朋友講這兩件事,有美化洋人和洋文化之嫌。但我覺得其中確實有值得我們對比反思之處。他的自我懺悔意識,我很讚賞。許多中國人還都不能具有這種自覺的懺悔意識,一事當前,還沒等人家說出話來,就馬上推卸責任,或者總覺得責任比自己大而且直接、具體的人士尚未懺悔,自己卻先懺悔了,豈不吃虧?更有認為「罪不罰眾」的,明知不對,也去參與,那就更不知懺悔為何意了。

廢物隨便遺棄

當然,也不是沒有意識清明的中國人,我就知道一位同齡人,他兒子和一群朋友開車去郊區某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單的地方遊玩回來,跟他講到野餐的快樂。在他追問下,兒子道出他們未將那些餐後的遺棄物帶出景區投入垃圾箱,就那麼任由它們散落在草叢裏了。
他心裏非常難過,不僅嚴肅地批評了兒子,還在第二天兒子上班後,自己坐計程車去了那地方,深入到那野餐區域,也不管是他兒子還是別的甚麼遊客遺棄的垃圾,盡行拾取,帶到有垃圾桶的地方裝了進去。他還特意把兩截被遺棄在那地方的電池帶回了家。見到兒子後,他把那電池交給兒子,命令兒子將廢電池扔到附近百貨公司裏專設的回收桶裏去。兒子照辦了,並將這事告訴了他的朋友們,這些年輕人無不愧悔。

劉心武,當代中國作家,一九七七年發表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文革後新時期的發韌作。曾任《人民文學》主編。現居北京,上月中曾來港參加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