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追蹤:戴爾低價直銷難破樽頸

環球追蹤:戴爾低價直銷難破樽頸

全球最大個人電腦生產商戴爾(Dell)多年來業務增長迅速,全憑兩招撒手鐧──產品價格低於對手以及直接銷售之經營模式。問題是,目前全球個人電腦價格持續下滑,令向以低價取勝的戴爾吸引力驟降,其增長也陷入樽頸。業內分析師認為,戴爾當務之急是另尋增長來源,擴大該公司的產品銷售範圍。
分析師認為,戴爾催谷銷售增長的辦法之一,是改弦更張,調整過去20多年的直接銷售經營模式(Direct-salesbusinessmodel)。這是戴爾多年來快速成長的秘方,該公司創辦人米高.戴爾(MichaelDell)1984年還是德州大學的本科生時,開始在宿舍搞起這門生意,當時他的做法是「按定單交貨」(Made-to-order),這成為他興家的本錢。

減價不足以突圍

另一途徑是,索性收購一家同業競爭對手,或大幅度增加銷售個人電腦以外的產品,如打印機、電視,甚至可提供電腦服務,像IBM。
然而,建議歸建議,是否可行是一回事。就算是打印機、電視和電腦服務市場,目前競爭亦步入了戰國時代,況且戴爾向來不進行大型收購,暫時亦無意改變其直接銷售經營模式。
電腦市場研究機構IDC的分析師羅浮德表示:「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但戴爾幾乎沒有為增強競爭力採取過必要的行動。何以致此,我認為部份原因是該公司缺乏經營焦點。」
戴爾發言人布力般承認,單是減價已不足以重振該公司的銷售增長。他表示,戴爾現正拓展打印機和筆記簿型電腦業務,並增加投入資金於客戶服務之上。戴爾在2003年打進打印機市場,但表現不及主要競爭者惠普(HP)。
布力般說:「現在單靠價錢平已不足以令戴爾取得與4、5年前一樣的市場優勢,我們的同業競爭對手正精益求精,他們某個程度上是模仿我們。」
分析師指出,戴爾的行家正不斷壓低零部件成本,並提升生產效率,其產品售價得以相應顯著調低;現在消費者只要步入bestbuy等特惠零售店,即可買到價錢與戴爾一樣低的個人電腦,慣走低價路線的戴爾目前的市場優勢正在收窄。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數字,戴爾上季的美國市場佔有率為32%,與去年同期相比原地踏步;其最大對手惠普的佔有率則由去年同期的17.4%升至18.9%。IDC的數據亦顯示,戴爾上季的全球市場佔有率僅微增至19.2%,較去年同期升0.2個百分點(見表)。
Gartner的分析師雷諾斯說,惠普的經營表現精益求精,對戴爾構成極大威脅。
儘管如此,布力般強調,戴爾目前仍無意調整直接銷售之經營模式,而該公司會繼續利用低價以擴大市場佔有率。僅在1年前,戴爾曾坦承產品售價已減得太過份,並於其後嘗試推出一些較高價的產品,但現在又走回頭路,再次靠減價來催谷銷售增長,這或許就是分析師認為戴爾管理層缺乏經營焦點的證據。

有建議設立門市

戴爾早前估計,上季營業額(8月17日正式公布業績)約為140億美元,按年僅升4.3%,是3年以來最差。該公司股價在過去12個月累計下跌約45%,表現之差,於美林科技股100指數中排倒數第4;相比之下,惠普股價同期增長32%。
羅浮德形容,戴爾目前處於兩難之局,一方面低價優勢日益消失,但又不能坐視市場佔有率下降,解決這個困境沒有捷徑可走。
美國財經周刊《巴隆氏》(Barron's)建議戴爾改變經營模式,設立門市部銷售電腦,而不是僅透過互聯網或電話售貨,此舉應有助改善業績;同時戴爾亦應改善其客戶服務,並推出更多創新產品,如早前發售的XPSM2010筆記簿型電腦。
路透社/彭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