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問題消炎藥注射液「欣弗」事件自本月1日曝光以來,事態持續惡化,死亡人數不斷上升。而有關監管部門,安徽藥監局及衞生廳更被網民踢爆早在上月底已知道有關問題,卻延遲通告。內地各大輿論亦將事件矛頭直指有關監管部門失職,由事前監管、預防變成事後救火,令民眾成為藥廠的白老鼠。
網民在安徽當地著名網站上爆料稱,當地衞生部門早於上個月已得知「欣弗」引發的不良反應,並在29日到阜陽進行調查,但當局一直未對外公布此事,直至今個月1日內地媒體將事件曝光後才被動地作出反應。被該網民指摘的安徽藥監局及衞生廳回應時稱,去年初當局對流行性乙型腦炎及泗縣疫苗事件等問題,均曾作出及時披露,事件隨即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以致最終被指摘為「擾亂社會正常心態,影響社會安定,是『亂披露』。」故兩部門在處理今次事件時「稍顯遲緩」。
事件再次暴露藥物監察不力
而內地各大媒體對藥物頻頻出事感到震怒,《中國青年報》、《上海證券報》等均指摘藥監局及衞生部門監管不力︰「欣弗事件再次暴露藥監不力之弊!」、「如果我們的藥監部門少一些利益追求,少一些物慾本位,藥品安全就不會出現現在問題。」
在公眾不滿聲下當局急急「補鑊」,安徽省藥監局連日來對「欣弗」進行測試。外界指是次事件是因廠方在「欣弗」生產過程中,將消毒時間縮短一分鐘致使交叉污染。「欣弗」調查小組三名成員之一安徽省藥監局副局長張榮生前日回應時稱不排除此可能性。他說,目前在同一條生產線上交叉生產不同的藥品雖不屬違規,但每一批藥生產完後必須先進行清場,之後才可生產另一種藥,否則易造成交叉污染︰「這種污染是非常微量的,以至於檢驗部門無法檢測出來,但是這種微量污染一旦進入人體就會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不過,有業界人士表示,事件或涉及生產商在原本藥物中加入新藥物。
《中國青年報》/上海《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