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雷德大使談布殊

與雷德大使談布殊

美國知名學者艾克曼(DavidAikman)著作《布殊總統的信仰歷程》的中文本,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在大陸許多機場的書店都能買到,是一本相當暢銷的作品。

艾氏曾擔任《時代周刊》中國分社社長,寫過許多關於中國的報道,亦曾採訪改革時期的鄧小平。他長期關注中國基督教信仰復興的軌迹,幾年前的著作《耶穌在北京》,預言未來的中國將是一個實行民主制度的基督教國家。該書與遠志明拍攝的介紹大陸家庭教會的紀錄片《十字架》一樣,引起中共當局高度重視。
《布殊總統的信仰歷程》能在中國繙譯並出版,出乎艾克曼意料之外。艾克曼告訴我,直到編輯告知這本書終於運出印刷廠、擺到書店裏,他才算鬆了一口氣。

生命中的重要根基

我應邀赴美國駐華大使雷德(ClarkT.Randt,Jr.)的官邸作客時,便將這本書作為送給大使的禮物。雷德大使告訴我,他與布殊總統一家已有二十多年的交往,他發現信仰是總統生命中最重要的根基。布殊總統曾公開表示,信仰是其生活的框架,「它給予影響我們所作所為的靈與心,每一天它都給予我們希望。信仰給予我們意志去糾正錯誤,去保護我們的家庭,去將價值觀教給我們的孩子。」對此,我深表同意,因為信仰在我的生命中也同樣不可或缺。
我告訴雷德大使,《布》中文版的出版,意義非常重大。布殊長期被中國官方控制的媒體「妖魔化」,以至許多中國的基督徒也對其持負面看法,他們並不知道布殊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也不知道他在作每個重要決策前都要懇切禱告。這本書能讓中國讀者認識更加真實的布殊。

重視宗教信仰自由

大使回應說,確實如此,即使在美國,總統也受到很多批評及誤會,大學裏差不多都是自由派的天下,許多喪失信仰的知識分子都不喜歡布殊對《聖經》的篤信。「我亦是虔誠的基督徒。」在就餐前,大使先生邀請我們一起作謝恩禱告。
布殊是歷屆美國總統中最重視宗教信仰自由的一位。在近年來的美國國家安全報告中,「宗教信仰自由」一項被從「人權」部份單列出來,且放在「人權」之前,以相當大的篇幅闡述。《布》一書介紹,布殊深知,作為美國總統,在支持世界各地受折磨和受迫害的人的事業中起着多麼重要的作用。首次訪問中國時,他直截了當地談及中國的宗教問題,他認為宗教自由的美德對中國有深刻的價值。

遣代表團赴美作騷

一九七五年夏天,在老布殊擔任美國駐中國聯絡處主任期間,還是大學生的小布殊赴中國過暑假。在此期間,他在北京的米市大街教堂參加了妹妹多蘿的洗禮。這是文革後期唯一專門為外國的外交官開放的教堂,正像老布殊描述的那樣:「我們在這裏做崇拜,而這種崇拜在這片土地上是幾乎完全禁止的。」
三十年過去了,中共當局仍粗暴剝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蔡卓華牧師僅僅因為自行印刷《聖經》,便被逮捕判刑。
最近中共當局派遣了一個龐大的「三自」教會代表團赴美,以巡迴展覽珍本《聖經》的活動,迷惑美國公眾。一邊是耗費巨資到美國舉辦《聖經》展覽,一邊是國內任何一家書店都買不到《聖經》,信徒亦不能自由印刷和傳播《聖經》,不是非常諷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