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大師 - 陶傑

口技大師 - 陶傑

曾蔭權計劃開二十多個副局長和局長助理,傳言請「傳媒人」出任,也就是平時「論政」的「文化人士」。
許多人認為,論政,就是在旁用口水花來品評,叫你下場,不要口水,講的是智慧心水和成績汗水,單憑一張嘴,就像叫影評人自己拍一齣《超人》第三集,他一定仆街。
議政的人,不須要政技,只要有「口技」。在三百年前,口技也是一門藝術。清初一個福建人,名叫林嗣環,就記述了北京見聞的一位口技之神:「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隅,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幛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口技家來了,他在屏風後坐好,只有桌椅、一把扇、一把戒尺,大家靜下來,等着看好戲。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丈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丈夫亦醒。婦撫兒,兒含乳啼,婦拍而鳴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一對夫婦,兩個孩子,孩子哭,丈夫叫,老婆呵兒,一條龍包演。「滿座賓客,微笑默嘆,以為妙絕。」這是一個電影的「反應鏡頭」(ReactionShot),原來作者的文筆,也不輸口技大師。

「未幾,夫鼾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
不久,父母一家四口漸睡着了。老鼠出來,鑽動有聲,還打翻了杯碗之類。主婦在夢中,咳了一聲,接着,一切漸靜下了,觀眾,不,聽眾呢?再剪接九個字的反應鏡頭:「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然後,屏風裏,宴廳中,一片沉默。突然──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搶奪聲、潑水聲,無所不有。」高潮戲來了,一片混亂,觀眾呢?已經進入狀態,忘記了這是一場口技:「於是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欲先走。」竟然嚇得奪門逃遁。一曲交響樂奏到千軍萬馬的光明頂之際:「忽然撫尺一下,眾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上等口技,絕頂文章、主配角、畫面、音響、氣氛、剪接,簡練精闢,又是一場好電影!
這就是第一流的中國語文,文字、視像、聽覺,天地人三契合,好的作品,像這篇文章,是Timeless的,如果時光能倒流,可願意回到清代這一夜,跟作者一起,親自觀賞一場,折壽一年來交換?我願意,至少,那個年代,口技是一門真材實料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