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一項有關股市評論員對小投資者影響的調查顯示,雖然逾半數投資者注重所投資股票或衍生權證(窩輪)公司的背景及業務近況,但只有20%會閱讀上市公司年報或業績等官方資料,顯示閱讀官方資料風氣並不普及。近五成(48.7%)表示,過去12個月曾根據傳媒推介買賣股票,而且年紀愈大,有關比例愈高,反映小投資者普遍對股票或金融產品認識不足,主要倚靠傳媒獲得有關資訊。
僅兩成人有看公司年報
民主黨於上月中旬以街頭問卷形式訪問481人,了解市民的投資狀況,41.4%有投資股票或窩輪。接近七成有投資的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在股票市場有錢賺,以小賺為主,佔63.8%,虧蝕的只佔11.1%。
雖然53.8%受訪投資者認為,公司背景及業務近況是投資時首要的考慮因素,而傳媒分析只佔7.5%,但超過四成表示,曾參考名家分析金融市場的節目,及閱讀報章分析金融市場的專欄後,才作出投資決定。其中38.4%表示,參考金融節目或專欄等意見,有助他們吸取知識用以投資。
57.2%達60歲以上的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曾經根據傳媒推介買賣,對比18至30歲的受訪者只有40.5%明顯較高,加上官方資料如年報內有不少技術字眼,令他們閱讀困難,因此不難理解長者偏向倚靠傳媒報道作為投資依據,亦可見股評人在投資者心中的份量不少,形象深入民心。蘋果財經研究組以隨機方式,抽取某大報的最出名之專欄股評人,據其7月份所貼的股票,再以上周收市價計算,發現其30隻推介的股票,超過一半是跑輸大市,只有14隻是贏錢。
非持牌人評股不受監管
民主黨財經政策副發言人馮煒光表示,值得關注的是證監會現時沒有一套守則,監管在傳媒發表股評的非持牌人士,證監只監管證券行的分析員。若非持牌人士在公眾評論股票或窩輪表現時,沒有披露曾收取第三者利益,便令其中立性成疑,容易令小投資者混淆。因此,他建議證監應鼓勵非持牌人士,如非持牌分析員、以筆名發表文章人士等,披露他們的財務權益及申報第三者利益,說明有否持有所評論的投資產品,以確保其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