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姓林青年昨日與父親在沙螺灣遊船河暢泳,因為合力拯救遇溺之友人,結果父親遇險昏迷,當救援人員在遊艇上急救期間,他一直保持冷靜,直至父親被抬上碼頭,他終於無法控制悲傷心情,蹲在地上痛哭起來。在場其他救護員上前安慰及問他有沒有受傷,他忍不住大叫:「我有冇受傷唔重要,𠵱家係佢(父親)有事呀……」。
救護員其後將姓林青年扶上救護車休息,直至10分鐘後他才回復平靜,登上警車向警方講述事發經過,之後再與其他人搭的士趕往醫院,惟其父親經已不治,令他再次情緒崩潰,傷心欲絕。
社會福利署臨床心理學家周寶玲表示,一般人目睹親人過身,短期內意外片段會不斷在腦內浮現,同時亦會出現負面情緒,變得緊張、缺乏安全感。「佢哋甚至好內疚,不斷問自己點解會救唔到親人。」
家人關懷紓心結
她指出,這些負面情緒會隨着時間過去而慢慢淡忘,若家人能夠多陪伴、多關心,亦可讓患者「好過一點」,但心情於半年內仍未平復,便是患上了「創傷後遺症」,應即時找心理學家或醫生診治,病情嚴重甚至需要吃藥接受治療。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