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諗住自己做教師,教細路仔無咁難,但係同佢講好多次,佢都唔知咩意思,我有時覺得自己就嚟發癲。」袁太的兒子袁兆杰今年四歲,他不是「無耳性」或「唔聽話」,只是切切實實聽不到,因為他生來就有嚴重失聰,一切的旋律,都與他無干,若不是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他可能永遠活在無聲的世界中。
「望長大後回報社會」
袁兆杰一家來自廣州,本身是早產嬰,出生時在當地住院70天,花盡一家五萬元積蓄,其後再發現聽覺出問題,「到兩歲幾,淨係識講『byebye』、『花』同埋『媽媽』,我一諗起就想喊,個細路仔出世,只會諗點樣培養佢,唔會諗到咁。」袁太為了孩子,跟廣州復康中心聯絡上,輾轉來港接受耳蝸手術,「佢𠵱家做完手術,我希望佢可以同正常人一樣,正常咁生活。」
另一位來港接受手術的幸運兒是兩歲半的何彥金,何的父母均在鐵路公司工作,每月賺取約2,000元人民幣,為了兒子,一家人由梅州跑到廣州租房子,最終獲安排來港,令他非常欣慰,「社會給了他這麼多,我希望他長大以後可以回報社會。」
負責此手術的醫生王日橋,89年開始在香港聾人會服務,多年來義務為病人植入人工耳蝸。嬰兒因遺傳、在母體內受感染或其他病患而導致耳蝸內的毛細胞無法正常運作,每1,000人中就有1人出現此毛病。
他解釋,植入人工耳蝸成本逾20萬元,香港嬰兒可以免費在公營醫院內接受手術,但國內的兒童卻求助無門,單是廣東省,每年已有2,000宗新症,家長為子女,賣樓、借貸在所不惜,更有父母因此意見不合而離婚。
王日橋及另外兩名耳鼻喉科專家廖壽如及黃立青均義務提供服務,每月在香港港安醫院免費為兩名國內小朋友進行手術,兩年來受惠者超過70人,每個家庭需繳付五萬元,餘下費用則由醫院的基金會支付。
王日橋對每個完成手術的小孩均有深刻印象,「有啲小朋友第一次聽到聲,好興奮、好驚奇,一段時間之後仲返嚟同我講嘢,然後讀番普通學校,由打手勢嘅無聲世界去到有聲世界,全部都令我好有深刻印象。」另一醫生黃立青說,「平時我哋淨係搵錢、巡醫院、睇住個clinic(診所),做呢樣嘢可以令我睇吓呢個世界,睇吓國內嘅發展。」
記者 張嘉雯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