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智能交通應用由商營主導

傳訊四圍炳:智能交通應用由商營主導

上周筆者談過,從乘搭交通工具的乘客,看日本的資訊科技發展,並與香港作比較。話口未完,去周就出事了。話說曾特首巡視運輸署的緊急事故交通協調中心時,他在攝影機前,當着運輸署署長黃志光(註:黃氏曾任資訊科技署署長)指該署電腦化的水平落後,而且未有建立可幫助駕駛者避過交通擠塞的GPS系統。據報章刊載,有一位運輸署官員曾想將責任歸咎本港的道路網較複雜,但卻遭曾特首反駁說﹕「香港的道路網複雜得過東京嗎?」
筆者周前的日本之旅,其中一站就曾在東京富士山旁的湖邊,乘過一輛用GPS導航系統的汽車。別大驚小怪,GPS導航系統其實不是甚麼高新科技,而筆者乘坐的只是一般市民的家用汽車,也已經有GPS的裝置,證明這科技在日本已經十分普及。翻查資料,原來日本已經有超過2000萬部車輛安裝了GPS裝置,平均每兩部就有一部車已經有GPS導航系統!

日本逾2000萬車裝GPS

今次特首在鏡頭前借故發難,似是做場政治秀,借祭運輸署旗提高民意支持,實質在扮強政勵治。筆者今次十分同情運輸署,事關若果香港要學日本的話,其實有其先天的局限──就是香港市場太細。
GPS導航系統屬於應用,技術上不難做到,問題是這類應用並非由政府負責開發,政府應該做好基建,其他應用則由商營機構負責,按市場需求製作產品,風險也由市場承擔。
這個發展方向,運輸署在數年前的智能運輸系統策略性檢討已經提出──政府做好運輸的資訊基建平台,在平台上運作的應用則按商業形式經營,這個分工十分清楚,也並不需要因為行政長官的意志而改變。

本地市場細效益不大

事實上,香港已經有商業應用的GPS導航系統,在車輛管理和保安方面使用,問題是一般汽車用戶是否用得着,這個市場需求是否存在?若果已經有商家計過數,認為市場太細,所以無利可圖,那麼便不會有服務推出。事情就是這樣簡單,運輸署可以做的不是太多。
香港強項是金融、地產和區域性物流,供本地市場用的GPS導航系統,協同效應不大。不過,對中港的旅遊業或有較大幫助,例如外國旅客可以先玩完香港,再租車駛上深圳和廣州旅遊,GPS導航系統便有用武之地。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