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陰影蔓延中東

伊拉克陰影蔓延中東

有一項數字統計顯示,美國在伊拉克的花費已經超過了二次大戰後的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的目標是重建戰後的歐洲,費用以今日幣值計算,約為兩千億美元。
殷惠敏 文化評論員

二戰結束時,德國鐵路交通只有百分之十仍在運作,但一年後就恢復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二戰結束時,德國的房屋有百分之四十被毀,英國則為百分之三十,法國百分之二十,但在幾年內,房屋都已重建,經濟成長的引擎也恢復運轉。馬歇爾計劃不但重建了歐洲,也團結了歐洲,不但阻止了共產主義擴散,也為美國的出口產品創造了最大的市場。
相形之下,伊拉克戰爭與戰後的重建,成果遠不能及。伊拉克目前仍處於危險混亂狀態,不要說重建,就是電力供應與油管的安全也難維持。且不說每日發生的大量無辜死傷,攻伊戰花費了美國納稅人大量金錢,賠上了美國國際聲譽,結果是伊境走向族群內戰,恐怖主義蔓延,中東面臨全面危機。單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看,這筆投資也是很不化算的。

破壞了國際秩序

不過,投資回報的計算並不能算出戰爭帶來的長遠影響。新的「十字軍東征」或「伊斯蘭聖戰」,目前也許只是新聞播報人員口中的俏皮話,但美國出於改變中東版圖的戰略需要而發動的戰爭,在伊斯蘭世界引起的仇恨,以及這場戰爭對國際秩序的破壞,後果實在很難用金錢估算。
美國多年來都是以實力地位,扮演了維護國際秩序的角色。因此白宮的走向受到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美國的一舉一動也影響到國際秩序的性質與內容。美國在推行馬歇爾計劃的時期,國力舉世無匹。美國當時的國產總值佔世界總產值一半,可是羅斯福和杜魯門總統並未採取霸權主義,反而積極與盟邦合作,建立各種國際組織,來維持國際安全與自由貿易。聯合國、世銀、貨幣基金組織、關稅總協定,都是那個時期的產物。許多國家也視美國為表率,主動參與這個包含種種規範與限制的國際秩序。

失去道德制高點

然而,進入當前的新世紀,美國的政策作風大異。或許是九一一症候群引起的「超強」發酵作用,美國處處顯出頤指氣使,把自己意志強加於人的心態。美國對伊拉克的「先制戰爭」,實際上是在違反聯合國憲章,不顧國際規範的情況下發動的。攻伊之戰顛覆了以往國際上允許採取武力手段的標準。對國際秩序來說,等於是帶頭開了一個惡例。
這個惡例一開,實際效果是鼓勵任何國家,可用幾乎任何理由,對任何其他國家發動攻擊。美國從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變成破壞者。美國自己踐踏了國際法,還能要求其他國家守法嗎?美國如果堅持自己可以有另一套行為規範,又如何能要求其他國家遵守既定的國際規範?這是有些學者慨歎美國在國際上,已失去了道德制高點的原因。

不重視國際規範

從近日中東局勢的發展,我們其實已經見到了美國行動所造成的令人憂慮的後果。在不顧一切的攻擊和報復行動中,人人都把「正義」抓在自己手裏。沒有人把國際規範當回事,沒有人理會戰時保護平民的《日內瓦公約》,也沒有人在行動之前想過尋求國際調解仲裁的途徑。這樣的前景,難道符合美國自身的利益嗎?難道會使美國更安全嗎?白宮決策人不妨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