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城市學 - 陶傑

颱風城市學 - 陶傑

天文台說,只掛三號風球,因為風力的衡量,以維多利亞港為準。
維多利亞港是香港的經貿中心,也就是所謂CityCentre,美國人叫Downtown,但那是港督葛量洪時代的面貌。今日的香港,其實已經無所謂市中心。以昨天的市中心來衡量今天該掛什麼號風球,天文台擁有的香港地圖,可能是一九五三年出版的那一張,就像美國軍機炸了南斯拉夫的中國大使館,機師手中地圖的懷舊版。
今日的大城市,已經沒有市中心了,像洛杉磯,縱橫一百哩,城門就是機場。摧毀了市中心的力量,其實是一種叫購物商場(ShoppingMall)的怪物。今天在金鐘有一座太古廣場,但太古並非香港唯一的購物中心,銅鑼灣的時代廣場也有,沙田的新城市廣場也有,荃灣、上水、天水圍都有,購物中心成為衞星城市的多個心臟,而五十年代的英國地圖上,香港的一頁,還寫着「首都:維多利亞」。

一座城市,最古老的時候只是一個墟集,讓商人和買家聚集起來做買賣,例如巴比倫的巴格達,中國的長安和洛陽。後來航海發達了,墟集在海邊建立起來,像雅典、羅馬、威尼斯、阿歷山大港。做買賣的人多了,許多索性就地住下來,還有了一些經紀中介人活動,流動的現金銀子也多了,就容易引來山賊海盜的搶掠,墟集的人只有想辦法,把墟集鞏固一下,防衞起來,這才有了城牆和城門,城市誕生了。
有了金錢和貿易,就有了權力的紛爭,接着需要管理,才出現了政府。希臘哲學家阿里士多德第一個發現:城市的生活,不可以只講金錢活動的,還須要城市人共同遵奉的一套倫理生活,於是就有了法治。到了羅馬時期,羅馬人認為,城市生活不止講法治和秩序,還要講美感。羅馬人最早發明「歎世界」的城市化:溫泉、鬥獸場、雕塑,都圍繞着元老院和政府基地開花,這才出現了「市中心」的概念。
一直到二十世紀中,城市的布局都沒有變:劇院、博物館、最好的酒吧和酒店,都在市中心。但世界公認的五大國際城市:倫敦、紐約、東京、巴黎、洛杉磯,今日都沒有一個真正的市中心了,工業和農業技術的變革,改變了一座城市的模樣。城市有許多個中心,因為有許多座購物商場和周圍衍生的商業大廈,由此而冒出了許多新名詞,例如城市建築物參天的Skyline,以及一座現代城市許多城區的高傲,叫做Corporateegos。
於城市學之無知,天文台就給人罵了,但幸好衡量風力,沒有只以當年英軍上岸的水坑口和商人尋歡作樂的石塘嘴為標準,天文台其實也很「與時俱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