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宏泰、黃紹倫合著《香港股史1841-1997》冇講到九七金融風暴,九八年八月政府入市,二○○○年科網狂潮以及呢幾年嘅大型國企上市,令市值突破十萬億元等等精采故事,讀者覺得有啲遺憾,或者過多幾年,三聯書店會再出版一本《香港股史補遺》啦。
開埠初期至抗日戰爭時期嘅股史,固然有趣,近三十幾年嘅股壇急速發展史,亦令人睇得津津有味。譬如今日各大報章都有財經版,「師奶電話問號碼」係各電子傳媒講股節目嘅指定動作,上市公司年報有中英文版本,大家視若等閒。幾時開始先至有女性投資者以及中文年報呢?
《香港股史》指出,要到1969年10月31日,「遠東交易所」登記成立之後,才有女性經紀出現;一九七○年嘅遠東交易所會員名冊有109名女會員。王德輝太太龔如心等後來加入香港會,一九七三年金銀會會員名單之中有李嘉誠太太莊月明,邱德根太太裘錦蘭,胡應湘太太郭秀萍。
至於中文年報,據曹志明(即曹仁超)講(第300頁):「中文大學在一九七○或七一年間(按:同頁指出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在1968年1月20日發起一次『中文列為官方語言運動』)要求中文成為本港的法定語言,我亦響應這運動,其後透過報章不斷宣傳這種想法,並去信各上市公司、政府部門以及透過『遠東會』等多種渠道,希望公司出版中文年報,經過數年努力,總算獲得社會人士認同,本人亦以此事為榮,遠東會、金銀會對這個意見十分支持,而上市公司中文年報中文化運動亦算成功。」
女性做股票經紀,上市公司出版中文年報,皆在「遠東會」、「金銀會」打破「香港會」壟斷交易所事業之後,撫今追昔,李福兆、胡漢輝係七十年代嘅進步力量,冇佢哋呢批華人金融家嘅出現,香港股市進步得冇咁快。香港之成為亞洲金融中心,亦係在一九七○年之後,有咗朝氣勃勃嘅股市,怡和引入怡富(JardineFleming),嘉道理家族與渣打銀行合作引入寶源(Schroder&Chartered),滙豐成立獲多利(Wardley),為一九七三年嘅大牛市開創了條件。一九七○至七三年嘅大學畢業生,如周文耀、任志剛、鄭海泉等,食正呢個大運,直情係順風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