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年代 - 彭浩翔

我們的年代 - 彭浩翔

早前為香港獨立短片比賽作評審,看到一條模仿陳寶珠年代歌舞片的短片,卻來自十來歲的年青少艾。她懷着的,不是屬於她年代的舊。後來查問才知,她戲謔的,其實只是無綫早前由羅嘉良主演的《新難兄難弟》。懷不屬於我們的舊,似乎是這年代的特性。那種舊其實很值得商榷。
現在經常在事情未完結便已經開始緬懷,緬懷的周期也越來越短,這大概跟城市急速發展有關。要談七一遊行,差不多要加上「想當年」作開場。軟硬經典玩整蠱電話環節的背景配樂,又有多少人記得是來自大衛連治的電視劇《迷離劫》?年青人近日為着軟硬瘋狂,我好奇「老人院」那時,他們還沒有讀小學,可是他們告訴你,其實他們是今年初在互聯網上,才聽到葛民輝如何作弄國貨公司售賣花瓶的店員。

流行曲比身份證更容易鑑定你的年齡。當你聽到《留給最愛的說話》時,便不期然想起張麗瑾和鄭丹瑞,只是HMV的店員卻會告訴你:「甚麼……《留給最愛的說話》不是張栢芝唱的嗎?」那一刻,你知道,你已經步入了三十。
彭秀慧的舞台劇《29+1》於本月第三次重演,成為了《29+13》,道盡了八、九十年代的集體回憶:郭小霖、家駒、龍子行、荔園……劇院內,女生不會介意暴露自己年紀,男生也不怕被人譏為out,因為彼此都相忘於回憶中。(節目網址: http://98.to/29plu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