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紀念,有的可歌可泣,有的就怕人提。比如說,曾一度雄視全球的紐約帝國大廈今年七十五歲。但它早已被之後更高更新的幾幢大樓給蓋過,似乎不值一提。可是,且不論它依然是二十世紀第二代摩天大樓代表作,ArtDeco建築經典,單憑荷李活,它也早已成為聖像。最近重拍的《金剛》,那頭大猩猩還是爬到這幢帝國大廈才為美女殞身。所以,大廈可歌,金剛可泣。
張北海 旅美作家
再比如說,五十年前,蘇聯坦克武力鎮壓了匈牙利人民起義,則更加可歌可泣。而今天回看,匈牙利獨立自主,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哪裏去了?
至於文革四十年,國內就怕人提。目前所能聽到的也只是海外一些聲音。看樣子,我們只有等待那終極審判者,十三億人民的最後裁決。
影響遍及全球
可是在此之前,我們倒是可以紀念一個影響遍及全球的真正革命。我指的是貨櫃運輸五十周年。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一艘改裝的老油輪,Ideal-X號,載着五十八個鋁製貨櫃,由紐約新澤西海港緩緩駛入大西洋,五天之後抵達德州休斯頓,其貨櫃給吊到五十八輛卡車上,轉運到各自最終目的地。貨櫃時代開始了。
除了半工半讀時期開過小卡車送貨之外,我對運輸沒有甚麼認識,我只是好奇。多少年來,看到一輛輛貨櫃卡車,一節節貨櫃火車,一艘艘貨櫃輪船的時候,不是好奇其中所裝貨物,而是這些五顏六色的貨櫃本身,究竟是何人何時搞出來如此亁淨利落的現代化運輸?
今年初,我偶然在一本書中得到了答案:《TheBox──HowtheShippingContainerMadetheWorldSmallerandtheWorldEconomyBigger》,作者是經濟學者馬克.萊文森(MarcLevinson)。
改革根本結構
或許令海空運輸業難堪的是,發動這場大革命的竟然是一位卡車陸運先驅,馬爾孔.麥克林(MalcomMclean)。他的創舉固然可歌可泣,但今天除了專業人士外,幾乎沒有人知道他是誰。
記得五十年代初荷李活傑作《岸上風雲》嗎?記得其中描述的那些碼頭工人連扛帶揹地上貨下貨嗎?那就是貨櫃運輸前的辦法。
是麥克林很早就意識到這傳統運輸行業之費時費力費錢,才開始探求新方向,可以想像他當年面對的阻力和障礙。傳統運輸業,既得利益者,官僚體制,巨額投資……今天回想就比較清楚了,他要改變的其實是海陸空運這三位一體的根本結構。
姑且不論其他萬千種改變之艱巨,光是美國本土和美歐之間有關貨櫃標準尺寸的談判,一談就是十幾年。
麥克林小規模地奮鬥,直到六十年代初才有了突破。華盛頓為了補給越戰美軍而採用了他的建議,並在金蘭灣,從無到有,建造了最早一個現代化貨櫃運輸的海陸空港。從此,海陸空運的面目全非。
擴大世界經濟
一旦有了五角大廈的認可,而且證明可行,貨櫃運輸於是形成一股無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在亞洲,最早順應這股潮流的,也正是日益起飛的那幾條小龍:日本、南韓、台灣、香港、新加坡。而此時此刻,大陸還在搞它那場革命,還要等上十幾年才蛻變為今日巨龍。
在每個人都談論全球化的今天,我們經常忽視,除了開放政策,國外投資、加工區、廉價勞力等背後,是甚麼力量在推動全球化。換句話說,無論你喜不喜歡全球化,而且不論你是全球化的受益者還是受害者,你能想像一個沒有貨櫃化的全球化嗎?五十年前搞出來的這些金屬盒子,一點不錯,的確「縮小了世界,擴大了世界經濟」。
可歌?當然可歌。但也可泣。
貨櫃革命好比任何革命,其第一代很快就被第二代吞食。一九八六年,麥克林海陸運輸公司宣布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