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前衞生署長陳馮富珍,獲北京推薦競逐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中國外交部視之為重要任務。令人費解的是,北京官員口口聲聲說,中國甚麼人才都有,為甚麼不提名自己的人,反而推薦殖民地時代培養的香港技術官僚呢?北京推薦陳太其實跟中國和平發展戰略息息相關,她可算是中國調整外交戰略的「白老鼠」。
八九年血腥鎮壓北京學生運動後,北京在國際社會受到很大壓力,到處遭到譴責、圍堵、制裁。面對如此嚴峻的外交形勢,「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為中國的外交戰略定下「二十字方針」:「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並說此方針至少要管一百年。江澤民在位時,雖然在外交場合很愛出風頭,好表現自己,但在外交戰略方面卻謹守鄧的訓令,讓中國逐步突破外交困局。
積極參與國際議題
胡錦濤上台後,隨着國力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在此情況下,一方面,國際社會開始要求中國更主動參與國際事務;另方面,中國人到世界各地經商、旅遊的人數更是年年激增,北京也有需要增強國際影響力,保護自己的利益,而胡錦濤也有很大誘因跳出中南海,走上國際政治舞台展示中國的成就。所以,胡錦濤近年悄悄改變了前朝的外交戰略,雖然「二十字方針」不變,但順序已有了微妙變化,「有所作為」已被挪到更靠前的位置。事實上,中國在北韓核危機、伊朗核問題等國際議題上,態度已變得更積極主動,絕非以前的「韜光養晦」,而是「有所作為」了。
但對中國的崛起,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仍抱持着非常矛盾和複雜的心情,既希望中國負起更大責任解決國際糾紛,但又擔心中國會破壞現有的國際秩序,威脅他們的利益。對北京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更主動參加國際事務之餘,又不會加深西方社會的顧慮。提名陳馮富珍角逐世衞總幹事,正是北京低調地參與國際社會,同時測試國際社會對「有所作為」新外交取向的接受程度。
準備調整外交戰略
陳馮富珍在北京說漏嘴,一語道破北京的天機。她說,國家決定競逐世衞總幹事並派她出戰,是考慮到現時國家經濟及國運,在國際有一定威望,有責任在國際社會及公共衞生事業作出更多貢獻。也就是說,她的參選,跟北京準備調整外交戰略有很大關係。
相對其他國際組織,世衞的總幹事不失為重要而又不算過於敏感的職位。世衞是聯合國轄下負責醫療、衞生的分支機構,只對發展中國家的醫療政策有一定影響力,實權無法跟國際足協主席、國際奧委會主席、聯合國秘書長等相提並論。沒有實權的世衞總監,自不會成為各方爭奪的肥肉,中國推薦候選人的敏感性也就大降了。而且,北京推薦來自香港、並在世衞有一定工作經驗的陳馮富珍,可進一步減低其他國家的戒心。相反,若中國提名自己的衞生官員參選,一定受到非議,更可能受到反制。
將大膽爭取發言權
中國雖然甚麼人才都有,但沒有一個可減少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憂慮,提名陳馮富珍則達到這個效果。
無論陳馮富珍能否當選,對北京都是寶貴的第一次,也是中國外交方向的轉捩點,北京將會更大膽、更進取地參與國際組織事務,爭取更大的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