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觀測,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官職,也是歷代帝王也非常願意投資支持的界別,冠冕堂皇的解釋是為了黎民百姓社稷安危,說穿了還不是古代社會迷信,為政者若不掌握天氣萬象,自然現象動輒變成政治藉口,又或者反過頭來,為政者也可以透過早知天文變化,為自己的統治加點神秘的味道。
時至今日,將天文現象政治化似乎不太可能。成立了123年的香港天文台,有的是崇高理念,要「以科學保障大眾安全,建設美好社會,樹立世界模範」。事實上,香港天文台的科學主任,經常在國際會議上交流,所以在國際氣象學的小圈子中還有點名望,算是樹立了世界模範!不要忘記天文台還組織了一個「天文台之友」,搞搞公關之餘又建設美好社會,怪不得香港天文台要聘用287人,每年花近二億公帑。
不過,天文台有否做到「以科學保障大眾安全」呢?每年二億公帑又換來有多準確的氣象預測呢?天文台前任台長林超英曾經對蘋果《順風耳》的李八方說,市民對天文台的預測不要盡信,最多信八成好了。過去兩天颱風「派比安」襲港,全港錄得六百多宗塌樹報告,兩宗塌山泥和兩宗水浸報告,以及三百班航機取消,連鄰近的澳門天文台也掛了八號烈風訊號,不過特區天文台仍然堅持只掛三號風球。
誰知道天文台掛甚麼風訊號的理由是甚麼?是平均風速的讀數嗎?還是甚麼其他的原則?說不定,今次香港堅拒掛八號烈風,是不想打擾趕在八月七日前完成審議竊聽條例的官員議員在立法會的工作。當然沒有真憑實據,這種陰謀論《蘋果批》不會當真。不過明顯天文台跟其他官僚一樣,對最要緊的事反而辦得最吃力。
記得99年颱風約克襲港,天文台被指反應遲鈍,當時的天文台台長林鴻鋆指天文台未能從數據中知道風暴的趨勢,只要超級電腦一到手便可以提高預測的準確性了。結果經過一場不大不小的外交風波,天文台終於將超級電腦弄到手,不過擺烏龍如常。
01年7月,颱風玉兔襲港,天文台在風力完全未達標準下長掛八號風球十九小時,事後惹來社會各界抨擊。商界政客說天文台失準,估計令本港經濟損失多達四十億元。當時的署理天文台台長林超英甚至被迫出來公開表示遺憾,不過他仍不失官僚本色,在失敗中仍要將問題諉過技術不足。
天氣這回事又有誰說得準?不過一時要市民只好信八成,一時又要求更多資源,也難怪天文台每次估計錯誤,香港人都會窮追猛打。天文台發出的警報,有法律上的影響力,這就令一個簡單的科技官僚,不得不作出政治的考慮,也是《蘋果批》一直以來推廣的「官僚學」其中一個活生生的教材。
《蘋果批》認為天文台跟香港電台一樣,根本不應該由政府去運作。事實上,美國早有地下天文台(WeatherUnderground)。91年發燒友氣象學者JeffMasters成立地下天文台,透過互聯網提供氣象消息。92年它們已經是當時最熱門的網上服務,到了95年公司化下海去求財,去年更成為了美聯社的氣象資訊供應商。香港也有個是氣象學發燒友自行組織而成的網上地下天文台。據傳媒報道發起人覺得政府天文台是無人監管,亦無人站出來以專業身份挑戰天文台的決定,所以便成立本地的地下天文台。
我們又不是古代的帝國,誰說天氣預測一定要由政府去做?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