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nhall.com是美國一個獨立運作的民意網站,最大賣點是得到左中右政治立場的評論員,為它們撰寫議政文章,所以不但吸引了美國不少關心政治的瀏覽者,也間接地對美國政壇產生一定的影響力。
早幾天,Townhall.com的其中一位專欄作家AlanReynolds寫了一篇《請告訴我,這不是香港》(Sayitisn'tsoHongKong)的文章。記載所及,特區除了在回歸前後,香港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未被列入美國政壇的議題。究竟特區政府做了甚麼,又再令到這群遠在千里外的評論員留意香港這彈丸之地?
香港人可能對AlanReynolds這個人有點陌生。究竟此君何許人也?話說他曾在八十年代初跟格林斯潘等人,協助前美國總統列根,將當時美國一塌胡塗的財政問題扭轉過來。到了九九年,他又曾經影響到澳洲政府削減當地的資產增值稅,說他是公共財政的專家也算過份吧!
這位專家,本來非常欣賞特區政府的公共財政,認為我們有着近乎世界第一的稅務制度,甚至他對美國政府提出稅務改革時,也經常拿香港作為簡單低稅制的代表例子。不過,財爺唐公子提出的銷售稅「建議」,令Reynolds大吃一驚,失望之餘也不得不問一句︰「請告訴我,這不是香港!」
最初聽到政府放風聲計劃要開徵銷售稅,《蘋果批》也曾經有Reynolds一樣的感覺。唐英年不是在幾個月前說過有盈餘便要考慮還富於民嗎?為甚麼承諾還未兌現,便急急如律令要打劫市民的財產?記得《蘋果批》也曾經為唐英年的言論鼓掌,但見識過他強推銷售稅的表現,我們以後還可以相信他的話嗎?
就算政府有財赤,那是香港人的錯嗎?要知道在經濟衰退時,市民的生活一樣艱難,難道政府會財赤,香港人不會肉赤嗎?在經濟走下坡的日子確保政府收入穩定,換個角度看就是要市民在衰退時作出更大的犧牲,這種管理哲學,跟北韓要核子不要孩子的強權苛政又有何分別?香港的理財哲學不是認為藏富於民是最上乘的做法嗎?甚麼時候連這個鐵律都偷偷改了?唐英年一邊說,開銷售稅不是為了增加收入,可是另一邊又說,銷售稅可以讓政府穩定收入。可是若不增加收入,又何來避免於衰退時的財赤?前言不對後語的政策推銷,究竟甚麼令到特區政府如此沒有出息?早前社會各界要政府,交出與銷售稅一起提出的各種所謂紓緩措施的確實方案和對經濟影響的推算等資料,可惜至今甚麼都交不出來,反之推出了甚麼銷售稅冷知識來推搪,還說甚麼有誠意要市民公開討論?唉,請告訴我,這不是香港。
特區當作口號的強政勵治,背後不就是要好好管理政府的運作嗎?一點成績都未做出來,竟敢先向市民的財產打主意,還空談甚麼強政勵治?若政府的運作順暢,資源的調配合理,那麼市民交稅也順氣點。
《蘋果批》更想提醒特區諸公,一直來香港的國際形象都是建立於我們的自由市場,要是政府一手將這個多年以來辛苦經營的定位摧毀,想再重新建立就難上加難。曾經在一些國際的經濟論壇上,有人提出新加坡的競爭力比香港強,台下不少與會者對這個說法嗤之以鼻,原因是很多世界各地對經濟運作稍有研究者都對香港抱極大信心。現在特區親手將大政府形象向國際社會展示,何其不智也!姑勿論特區推出銷售稅的原因是為了甚麼,政府都應該盡快將諮詢擱置。再鬧下去只會對特區整體的形象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也會加劇香港內部的矛盾。銷售稅單是討論已經令香港不再像香港,這個代價值得嗎?
Townhall文章網站︰ http://www.townhall.com/columnists/AlanReynolds/2006/07/27/say_it_isnt_so ,_hong_kong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