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風景線︰台灣社會不快樂

台灣風景線︰台灣社會不快樂

卜大中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

英國學者早前針對全球一百七十八個國家做研究,列出最快樂的國家名次表,丹麥第一,其次是瑞士、奧地利、冰島和巴哈馬。台灣排名第六十八,中國八十二,日本九十。
台灣人好像愈來愈不快樂了。相信政治挫折和經濟表現不振,直接影響到一般人的生活品質和心理感受,因而不快樂。有一項關於各國人民生活滿意度的調查發現:在工業國家,民眾的生活滿意度絕對不會跟着生活水準一起提高。富裕程度與幸福指數之間沒有任何關連。

政治鬥爭了無期

可是,在開發中與低開發國家,金錢的收入卻是快樂的要素。德國學者克萊因(StefanKlein)在研究快樂的《不斷幸福論》一書中說,已開發國家「社會幸福感的魔術三角」是:公民意識、社會平等、能夠自主掌控生活。這些標準西歐與北歐最成功,也因此快樂感最高。而無所事事和無奈感是快樂的兩大頭號敵人。台灣人面對被中國強加的國際排擠、無法過主權國家公民正常的生活、國內政治鬥爭又激烈而了無期限,無奈感很強,可能是快樂度不高的原因吧。
將於今年年底,參與台北市長選舉的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最近說:不要讓台北變成「賭國仇城」(台灣很著名的小說),也就是別讓台北成為仇恨、猜忌以及失去信任的城市。這話說得很好。但是,變得猜忌、仇恨,卻是民進黨近來弊案不斷的結果,也是多年來藍綠操弄台北族群的結果。

兩個族群的仇恨

解鈴尚須繫鈴人,藍綠政客自己要先拋棄族群戰略,才能要求民眾忘卻仇恨和猜忌。社會中有兩個以上的族群互相猜忌、仇恨,任誰也不會快樂。如果猜忌、仇恨還加上認同分裂,就更難快樂起來了。台灣的實驗是:民主機制是否可以治療族群的猜忌和仇恨?美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靠着民主制度,成功解決了黑白族群的仇恨。但台灣的民主還沒有那麼成熟,如果民主制度確能化解族群認同的分裂,將證明民主確是歷史上最佳的政治制度。

民主制下較快樂

克萊因也認為民主制度下的人民比較快樂,因為他們享有自由、無懼國家機器的迫害,並且個人的自主權遠比威權國家高。相信台灣由威權過渡到民主的轉型陣痛,是人民不快樂的原因;我們必須有耐性、有信心地等陣痛過後,應該會出現一個基本快樂的民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