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下) - 鄧達智

香料(下) - 鄧達智

一般本地快餐店或餐廳煮出的所謂意大利菜或意大利粉,犯了利用意國名字教壞本地客好幾種罪。
其一,意大利粉煮法犯大錯;時間太長,煲得太爛,麵條發似豬腸早失咬口。標準意大利粉(統稱Pasta,港人一般只識細圓的Spagetti)應以大水煲將水煮開,先落半湯匙鹽才放入麵條,煮至麵條可貼上牆壁而又未至掉下來即成(麵心仍有一絲粉骨)。廣東人注重吃麵彈牙,就奇怪一般餐廳將意大利粉煮至近爛一堆粉,絕無咬口;其實兩個「識麵」民族就是煮起對方品種也應具備起碼手法與標準,不應水平出入如此巨大。

其二,香港豉油西餐雖然也有好吃類別,其特色離開不了豉油,隨時還有麻油、辣醬等本地調味料。煮意大利菜而缺乏道地香料輔味是一宗大罪;猶如吃海南雞飯失薑茸,乳豬缺砂糖;畫龍失睛!
Basil(羅勒),Parsley(歐芹),Sage(鼠尾草),Rosemary(迷迭香),Oregano(奧勒岡),Thyme(百里香),Marjoram(墨角蘭),Savory(香薄荷)是最基本的香草,還有橄欖油、洋葱、蒜頭、鐘型番茄、橄欖、巴馬山乳酪、Balsamico陳醋……等等都是意大利菜不可或缺的調味料。
將意大利粉煮成一大盤,碎牛肉加上大量粗糙肥芝士粉是美國人的罪行。將意大利烤餅加入菠蘿、魚柳……甚至中國臘腸也非本土意願。意大利粉本來很亁淨,適度橄欖油,足夠鮮番茄醬混入香草,再在上碟前放幾片新鮮Basil即可。但我們卻往往似荷李活料理亞洲女子,總愛將油彩在臉蛋上塗得滿滿地,將意大利粉搞得似一盤嘔吐物。
Pizza亦然,薄薄的粉底上塗番茄醬、橄欖油、水牛奶酪,還有少許混雜香草與Basil,能有土製焗爐以松木烤出當然最完美不過,吃來不見飽只聞得滿口芳香。
能夠掌握不同國家煮食的獨特香料,就是廚藝再一般也總可以讓香氣為煮者拿下起碼五十分。在色方面適當地調校,面孔又取得二十分,餘下三十分是味與口感;能夠在香及色方面把握上乘的廚子怎會弄不好味與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