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瓊以新聞故事背景寫成第一部小說《豪門裂》。她對兩名年幼的女兒說,這是「ABookofManyManyWords」。 撰文、攝影:冼麗婷
20年前我在香港大學英國及比較文學系讀書時開始發作家夢。跟作家男友戀愛三個月分手,失魂落魄,迷亂中,就連修讀博士學位的獎學金都放棄了;我渴望創作,後來,我發現最好的創作泉源不在大學,它埋藏在真實生活裏。
我曾任職文化版編輯、副刊採訪主任,2000年加入時事雜誌當編輯。人物訪問多姿多采、偵探式調查報道迷人萬分,我感覺第一手新聞資料已經是豐富的小說題材。最後,我以一宗香港富豪離婚爭產案寫成一本真真假假的小說。
………………………………
開始為涉及50億離婚爭產案搜尋資料時,只知道是M與Y對簿公堂。誰是M?誰是Y?猶如等待上演的一台戲,我們要令男女主角出場。同事成功向法庭書記「乞求」多給四個英文字母,歡天喜地帶着MMW與YCH六個英文字母回來;六個英文字母代表原告與被告的全名,小心推敲、核對,千頭萬緒中,我們設定目標人物:蒙民偉與前妻楊雪姬。
為了找尋線索,我連一個逝世友人的電話也不放過;而最重要的人物聯絡方法,其實也可以在最簡單的1083電話查詢找到。不放棄,不斷追問,最終,我成功與女主角直接對話。從諸多藉口邀約訪問,到憑直覺拋出一句:「太太,你是不是接受過聲樂訓練?」我觸動了受訪者心裏最有感覺的一根弦,得到了她的心靈密碼,長驅直進,建立話題、建立關係;往後是更多的人、更多的關係,直至可以建構一個真實而有影響性的新聞故事。
………………………………
在我看來,新聞故事背後的求證過程更加精采。不能寫在報道中的個人看法、感受與難處,都是曲折感人的小說題材。在成長中,我看香港城巿是個美妙的地方,沙田雞粥、金鐘現代化的酒店,都是香港地道與國際化的特色,但把香港靈魂寫好的作品不多。
寫小說是米蘭.昆德拉(MilanKundera)所說的自我延伸,也是自我告解。我寫小說的動機是對記者行業的一個頌讚,也想反映自己的世界觀。小說是現實的影子,把真實故事寫下來,是對真實的一個模仿。我習畫三年,小說對我來說也是一張油畫,裏面有作者很個人化的筆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