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嫌疑恐怖分子 竊聽方法大曝光<br>

揪出嫌疑恐怖分子 竊聽方法大曝光

執法機關用偷伯和竊聽手法蒐證對不對,有關爭論最近在香港鬧得沸沸揚揚。在美國,這場爭論去年已掀起,華府以反恐之名,爆出竊聽國人電話和截取國人電郵。當竊聽激起民權組織批評聲,華府繼續不理,說這樣做可從茫茫人海揪出嫌疑恐怖分子。美國最新一期《大眾科學》(PopularScience)以淺白方法,講解當局如何在通訊大海中蒐集有用資料。

「節點」製成群組圖表

《大眾科學》專欄《即時專家》(InstantExpert)指出,調查員在資料中尋找線索時,會把一批互有聯絡的人,以「節點」(node)製成群組圖表,點出彼此聯繫,再由圖表考慮聯繫度、連接度及緊密度三項重要指標,找出目標人物。
第一項指標聯繫度,指在一個社交群組中最多人聯繫的一個人。以圖表顯示,即是圖一的成員D,有六個人跟她有聯繫。雖然D看來是群組重心,但最多人聯絡不等於最重要,在圖二可見,把她抽起(逮捕)無損群組聯絡,原因在於第二項指標連接度。
指標連接度是指擔任群組橋樑的一個,在圖表中就是成員H,她肩負起連接左邊及右邊成員的崗位,可說是一個「交通樞紐」,沒有了她,左右兩邊無法聯繫,換言之她是重點緝捕人物。
至於緊密度亦是重要一環,以成員F及G為例,兩人的聯繫距離極短,當假設整個群組以電話聯絡,而訊息傳遞是距離愈遠愈不完整的情況下,F跟G兩個人可直接跟對方傾談,兩人亦最接近連接度最高的H,所得到的資料因而最快、最新、最完整,代表這兩人也是緝捕重點。
美國《大眾科學》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