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學迎戰北大清華

港大學迎戰北大清華

今年的香港高等院校在內地的收生政策,引發了內地教育界的一輪風暴。從北大、清華是否已淪為二等大學的討論,到對香港高校的「銀彈」攻勢嚴厲批評,此去彼來令人眼花撩亂。到底這是甚麼一回事?對香港的大學來說,代表的是甚麼?
吳大琪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副院長

從中港兩地全盤教育規劃來看,我想我們看到的,是香港要成為南中國教育樞紐在中國大陸引起的反應。這反應有兩方面:一是內地高校(以清華、北大為主)對香港高校要挑戰它們的領導地位的不滿和反擊,二是內地教育界藉香港高校的挑戰,而表達他們對內地高等教育現狀的不滿和反思。

打破本地教育傳統

香港高校教育以往一直集中於培訓本地人才,要打破這一傳統,成為世界級大學一員和南中國教育樞紐,必須成功吸引在中國大陸和外地的優秀學生來港。無可避免地,這會產生和現時的內地優秀高校「搶學生」的問題。要處理好這一矛盾,需要中、港大學及教育當局的相互諒解及智慧。
從實際學生人數來看,香港高校收取內地學生對內地高校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香港八大院校在大陸收取的學生數量加起來,每年只有一千多名,而每年全國高考人數有數百萬,其中只是清華加上北大,大概每年便會收取約一萬名學生。

挑戰絕對領導地位

和國內名牌大學相比,香港各大學要在內地收生,有諸多不利因素。第一是除香港大學外,一般內地學生和家長對香港高校的認識,遠遠比不上國內名牌大學。第二是學費太貴,在內地大學上課所需的費用,一般一年要一萬元人民幣左右,只佔香港學費加上生活費的十分之一。因此一般學生如果沒有三十多萬以上的獎學金,根本不可能負擔來香港就讀的生活費。
現時八大院校給予學生全免學費獎學金的數目,大概只佔收生額三分之一左右,即不到五百人。在這情況下,能「競爭」到來的內地優秀學生,只佔極少的百分比。
在這情況下,香港高校在內地收生的影響,主要是一個面子問題,是挑戰清華、北大等高校在中國高等教育絕對領導地位的問題。內地名牌大學所不願意看到的,是香港高校沾沾自喜地宣傳他們比清華、北大強,從它們底下「搶」了多少個「狀元」。不幸地,這些報道內地報刊樂而為之。從網上可以看到,這幾年內地高等教育界被揭露出來的科研及教育等問題極多,社會普遍有不滿情緒;因此希望香港高校帶給中國大陸的競爭,能對內地高等教育界產生衝擊。在這情況下,在收生宣傳上要恰如其分,是一個香港高校要注意的問題。

內地或會保守反擊

總括來說,面對香港高校的衝擊,內地教育當局有兩個可能反應。保守的反應,是限制香港高校極富「競爭性」的收生活動,把香港高校的收生活動納入中國教育體制之下,減少對內地教育體制的衝擊。另一個可能,是容忍香港高校的「自由化」收生,希望能對內地的教育體制帶來正面的衝擊。到底哪一個情況會發生呢?
香港的教育界及高校,在這問題上有沒有自主性及發言權呢?一國兩制在這問題上如何體現呢?大概明年收生活動開展之前我們便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