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中國情人節」的「七夕節」,上月被列入民俗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由於七夕節不及在西方情人節向愛侶送花及朱古力般簡單而浪漫,加上其傳說有多個版本,甚至被質疑應是「夫妻節」或「愛情節」,因而在內地未取得一致認同及廣泛重視。
傳說發源地有爭議
七夕節源於一段淒美的神話。相傳天上的織女與人間的牛郎相愛相慕,結為夫妻,生下一對子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後來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只允許二人在每年農曆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牛郎織女傳說的發源地則有爭議。有說已有2,000多年的牛郎織女像位於西安長安區,因此當地應為發源地;民俗學家張振犁則指牛郎是河南南陽城西桑林村人;亦有人因河北邢台市東部的天河山生態旅遊區有牛郎莊、織女峯、鵲橋等遺迹,認定當地是發源地。
民間保護七夕文化
雖然七夕節在定位及起源問題上眾說紛紜,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文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數十位專家,均認為七夕文化體現勤勞勇敢的品質及堅貞的愛情,並在日前通過保護七夕文化宣言。
本報記者